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化学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5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1

一、水资源现状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2

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NO2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污染物主要指标是:总悬浮颗粒、SO2、氮氧化物(如NO2)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3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溶液中不一定: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Na++H++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4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5

一、什么是化学?

作为任何一个学科来讲,我们刚涉足这一学科,都会问一下,这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化学学科的由来?以及化学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应该说化学的产生与人类产生是伴随的,甚至可以说它的出现比人类的出现还更早些。追踪到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再随之而来的是炼丹术和医药化学的发展。公元前1500年到1650年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炼丹术士,在秦始皇时期,寻求一种长生不老的药丸,包括后来的火药(四大发明之一)—是由炼丹术发展而来的结果,这些都可以说是古代化学发展。由此可见,化学在咱们国家的发展非常早而且速度非常快。

化学在英语中叫chemistry,这一单词来源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在埃及第四世纪记载中就出现过,这个词语翻译成埃及或埃及的艺术,这词语与埃及的名称相同,这本身也是显示其重要性的一个方面。化学在古代来讲相当重要,譬如:古埃及的木乃伊,这也是一种比较深入的研究防腐技术。还有古埃及的染色技术也是非常发达的。其实,古代有很多科学技术是现代人所无法解释的,譬如:金字塔的建造。那么这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古代化学是怎么开始的。

著名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形成了现代化学的开端。“原子”这一概念是在公元前几百年时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的。但是对原子进行科学的提出,还是十九世纪的道尔顿,后来的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论,现代化学基本走上了正轨。原子论解释了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譬如看到一个铁块和一个铜块,从肉眼感观来看,只能从颜色、形态上,没法看出它们的区别,没法从根本角度解释。道尔顿提出了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原子构成。原子论这一假设的提出,才把人类认识物质从宏观引入到微观世界,真正开始了现代化学,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化学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到底从怎样一个方面去研究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呢?我想在此结合中学化学,从一个例子来讲什么是化学:

现在给你一瓶矿泉水,这一瓶水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联想到学过的哪些知识?或者哪些相关信息能表述出来?

(互动回答: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无色无味、液态、矿物质、混合物)

很多同学的回答是:

无色透明的液体、

密度是1x103kg/m3、

可以喝、

洗衣服、

兑糖水,

等等这些都是,

那么你们知道老师我今天看到这瓶水时看到了什么呢?

可以这么说,大家所看到的我都看到了,大家没有看到的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一个个水分子在瓶子里活蹦乱跳。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水分子是什么样的?水分子的形状像一个篮球长了两只耳朵,这两只耳朵就是两个乒乓球,但是水分子的大小比我们所比喻的小很多,小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也就是说学了化学后,通过化学的眼光可以看到这些水分子在瓶里活蹦乱跳。

为什么你们学完后想到的是那样的一些相关的信息?而老师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信息?

因为你出生后并不知道水能喝,但你的父母告诉你,如果渴了,水是可以喝的

因为你学习了语文,所以可以去描述它,你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甚至可以说是亮晶晶的;

因为你学习了物理,所以知道它的密度是1x103kg/m3,你也知道水有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因为我们的知识在不断增加,我们所学的学科在不断增加,所以你对同样一个事物的认识也就有了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学习了化学,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再一次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水这个物质,学习化学后我们看到的是水分子。

化学是一种魔法,可以让你看到之前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事物。化学是一门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的科学。学习了化学之后:大家看水就不再仅仅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而是能看到一个个水分子在活蹦乱跳;大家看黑板就不仅仅是一块儿黑色的木板了,你能看到它主要成分是炭;大家看人就不再仅仅是看其是否漂亮,而是能看到人是由一些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你看人也就在不是人了。

展开一门新的学问就是在研究获取一门新的智慧;何以为智慧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对佛学有研究的,我对其有所了解,对知识要不厌其广,从佛学当中讲智慧简单的讲,就是通过戒、定、慧来让自己认识一些自己未知的事物,你能认识到了那么说明你又获得了新的智慧,什么是智慧?就是获取你所不知道的东西,让自己去认识自己未知的事物。学习化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

归根到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的科学。

什么是组成?比如矿泉水,是混合物,里面含有很多矿物元素;

什么是结构?一个篮球长了两只耳朵,这两只耳朵就是两个乒乓球;

什么是性质?水可以融解,可以洗衣服,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沸腾;

什么是变化?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些都是化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化学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化学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我总结了30个中考化学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这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如果家里有初三孩子,建议把30个问题打印出来,贴在学习墙上,经常看看,到中考时每个问题都能解决。

第一、食盐:常常做菜,没有食盐或者食盐中缺碘,导致了“大脖子病”等等,食盐化学名称叫氯化钠,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第二、洗衣粉、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漂白粉都是家用去污消毒的好产品,这些物质主要成分必须了解;

第三、啤酒、白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其主要成分是乙醇,;

第四、食醋: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乙酸。蚁酸是甲酸,在蚂蚁身体里发现的,甲酸有毒;再此给大家补充一点醋的由来:有一首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大家知道这是曹操的诗,诗中杜康是用人代物,杜康是一个专为黄帝酿酒的酿酒师,也很喜欢喝酒,有一天意外发现,酿过酒的酒糟久置后可以变为醋;

第五、小苏打(面碱):蒸馒头用的发泡剂,小苏打叫碳酸氢钠,苏打叫碳酸钠;

第六、氧气:空气中供给人呼吸,医院一般急救用氧气哪儿来的,普通吸氧又是怎么制得的,氧气之父叫普利斯特里,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产生氧气;

煤气中毒到底是什么气体,怎么中毒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一氧化碳进去后占据了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位置,使血红蛋白失去了载氧的功能,从而出现一氧化碳中毒;

生理盐水是什么?比例是多少?为什么是这么多?是氯化钠溶液,比例是0.9%,人体里氯化钠含量不能过高和过低;

天然气(甲烷)、液化石油气(丁烷等)、煤都是家用常见的燃料,他们有什么区别;

大气污染到底是哪些成份造成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

什么是酸雨,有哪些危害,正常雨水也是弱酸性的;

什么是钢,什么是铁,如何炼出钢铁,铁为什么生锈,铁锈是什么,如何防止生锈,如何除锈;

水垢(水碱),成份是什么,家庭中如何除去它?水垢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食醋可以除去,但生活中的食醋浓度较低,白醋效果好些;

水为什么有硬度,什么是硬水和软水,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如何软化硬水(因为水里有很多矿物质,钙、镁离子浓度不同,硬水喝着有噎着的感觉);

常见灭火器都有哪几种,他们灭火的原理以及分别得用途(中考必考点);

可乐、雪碧中那些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喝碳酸饮料可以解渴降暑(把二氧化碳降温、分解、加压打入到饮料中);

日常用的塑料袋(聚乙烯)与大棚用的塑料薄膜(聚氯乙烯)有什么区别(聚乙烯没有毒,聚氯乙烯有毒);

被蜜蜂叮咬之后,用什么可以止痒、防止发肿(简单来讲可以抹一点弱碱性的液体);

缺少各种元素会得什么样的病症,例如:缺钙、缺铁、缺维生素、缺氟等等(缺钙出现骨质疏松,缺铁会贫血,缺维生素会身上红肿、口腔溃疡,缺氟牙会出现问题等)。这些在教材第12章“化学与生活”中都体现了,是必须掌握的。

第三、学习化学的方法

对化学来讲,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与别的学科有区别,语文需要多记多阅读,物理需要对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化学与物理一样,与生活联系的比较多,但化学是进入了微观世界去研究。

中学化学的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观”—化学在同学们的眼中,即观察,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产生的各种现象;反应中观察反应条件及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针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观察后要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动”—化学在同学们手中,“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现代教学积极努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孩子在家里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大孩子们在化学实验中不要轻视,做实验前一定要了解,最后认真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从现在开始,就要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参与能力。

“记”—化学在同学们脑中;“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

(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

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我们重新储备,中学化学有一特点:散,体现出哲学中观点:量的积累,质的飞越。

“思”—化学在同学们的思辨中;“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初三从感性的认识走向了理性思维,初二初三正是这样的转变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够,我们应该在这时,还没到来的初三时,反思自己,我们应该成熟了,学习是终生的,带有思考和分析怎么学习?每天都问自己27个为什么,很多东西都会有新的智慧,从无知的状态走出来,变成一个有知的人。

“练”—化学在同学们的练习中;“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不要拿题海战术给自己找借口练习是必须的一定的题量是必须的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越,如果不练习,那么化学绝对学不好,化学知识点非常散,文字表述非常严格。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