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历史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大全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关于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是什么呢?期末考试临近,同学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当中,但面对七门甚至九门学科的压力,很多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大全精选 1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类的进化: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3、人种及分布: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黄色人种——亚洲;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会: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6、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点: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

不同点: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00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2、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条件):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适合人生存;大河定期泛滥——提供水源和肥土,利于农业生产。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

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城邦的自然条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气候湿润,适宜种经济作物。

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

原因:伯利克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扩大公民权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7、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罗马城(公元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战役: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坎尼战役以少胜多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8、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沿革:最初举行赛会祭神,前776年—394年共举办290多届。现代奥运会开始于1896年,每四年举行一届。2004年在希腊雅典举行,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

第四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1世纪前后,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

2、七世纪中期,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重要人物:中臣廉足

3、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收回贵族土地为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定期收税。

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伊斯兰教的产生: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622年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622年是伊斯兰教历元年。

5、伊斯兰教建立的作用:尊重一神“真主”安拉,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政治、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

1、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规定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建主服兵役。

3、改革后果: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4、公元1世纪,耶稣创立了_。西欧封建社会时期,_会成为西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主要事件:751年宫相“丕平献土”,使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13世纪,教会建起“宗教裁判所”。

5、10世纪,欧洲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威尼斯、牛津、曼彻斯特。

6、由于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封建主对城市市民加强剥削,使阶级冲突日益尖锐。12世纪,法国琅城的城市市民与封建主展开了10年的斗争——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7、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西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市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装备了条件。

8、15世纪中期,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建筑有圣索非亚大教堂。

第六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希波战争: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地区建立了波斯帝国。前5世纪,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最后希腊战胜波斯,史称希波战争。

为纪念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中的长跑英雄菲迪皮茨设立了马拉松赛跑。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发展起来,并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他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4、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罗马帝国,多次发动战争。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5、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一方面充满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6、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往: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甘英出使大秦。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大全精选 2

一、复习课的特点???

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高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复习方法须有新颖性,不能老调重弹,把复习课上为重复课。复习课教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施以新异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其三,复习课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详略得当,讲清重点、难点和缺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纲为纲,这个纲是指以《考试说明》为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从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谈历史复习?从历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分析看,难度较大的题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并不大,试题一般为易、中、难的题目比例为3:5:2,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要只顾偏题怪题,容易好高骛远,考试时难题答不全,容易题失分率太高,中考历史试题逐渐从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转化,在搞好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只强调答案有几条,只要把要点答全即可,查阅近2~3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今年一般不再考,对此,教师要掌握近几年中考信息、试题题型,复习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它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和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记忆,考前复习的读,立足点要高,仔细全面。读目录(章节目录),读子目,读关键词句、注释、插图、习题、大事年表。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做出标记,选读的内容是复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读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有效措施。?

2.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历史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记忆困难,而教师的授课时数又是有限的。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牢固扎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八种方法:①字头浓缩记忆法。就是将每句话的字头按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整体知识结构的缩影,特别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清朝世系。可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又如法国__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浓缩为:“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字头浓缩法简单易学,方便好用,既提高兴趣,又便于记忆。所以在历史知识的记忆中应不拘一格地发挥它的作用。②歌谣记忆法。③地理方位记忆法。④谐音记忆法。⑤特征记忆法。⑥排列顺序记忆法。⑦触点联想记忆法。⑧列表图示记忆法。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大全精选 3

  1.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

  内容:

  ①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3.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旗帜:工农革命军。

  结果:起义受到严重挫折。

  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影响: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井冈山会师 军队建设: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影响: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

  5.南昌、秋收起义的共同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6.道路探索: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7.古田会议时间:1929年12月。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村。

  意义: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8.建立政权

  时间:1931年。

  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9.井冈山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革命信念。

  10.井冈山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左”的错误。

  时间:1934年10月。

  开始地点: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

  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四渡赤水的意义: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4.渡过金沙江的意义: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长征路线: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湘江→强渡乌江→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腊子口→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6.两次会师:

  ①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标志)。

  7.长征胜利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8.长征精神: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团结拼搏、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坚定理想、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经过:

  ①柳条湖事件(借口)。

  ②日军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军事进攻)。

  ③日本扩大侵略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2.影响:

  ①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3.局部抗战: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游击队。1936年开始,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4.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一二·九运动

  背景: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结果:青年学生遭到镇压。

  意义: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6.西安事变的原因(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②学生爱国运动即一二·九运动的推动。

  ③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④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

  ⑤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

  7.西安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结果:和平解决。

  8.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民族英雄:赵登禹、佟麟阁。

  2.第二次国共合作:

  ①中共: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②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意义: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松沪会战

  时间:1937年8月13日。

  民族英雄:姚子青、谢晋元。

  影响:

  4.1937年12月,日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

  5.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显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大全精选 4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要有主动性

在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对待作业能够独立地、按时完成。历史学习就会日渐提高。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进行预习

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即上课前独立地自学好上课内容。在新授课的这段时间里,这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开学至今,历史课用的学案中的“预习导学”部分,要求是提前自己独立完成。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利用率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历史老师的授课,主要侧重于重点、难点的分析、隐性知识的得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都不是同学自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一定要认真听讲。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最起码要建立起自己的时空观念,形成历史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历史时间的记忆一般是学生苦恼的,其实除了重要事件的时间需要确切记忆,大部分历史事件只是有个大概的时间也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苦于记忆历史时间而丧失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善于归纳总结

学生对历史学习畏之如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喜欢记忆一些意义啊影响啊什么的,因为这些知识往往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甚至是整整一大段。而这些知识又是历史学习至关重要的,是历史学习得核心东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大全精选 5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1)记人名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同学们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

  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同学们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学习初中历史需要记住大大小小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人物.....背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混淆!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大全精选_精选范文网

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是什么呢?期末考试临近,同学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当中,但面对七门甚至九门学科的压力,很多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三历史期末复习策略方法,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