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常考知识点范文大全总结
相关文章
人要想学习会七年级历史知识,就应该先学会谦逊。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一历史下册常考知识点范文大全总结 1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初一历史下册常考知识点范文大全总结 2
一、丝绸之路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二、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三、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五、大师义净
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义净,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译出佛经二百三十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
初一历史下册常考知识点范文大全总结 3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00年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初一历史下册常考知识点范文大全总结 4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契丹(辽)
建立民族:契丹族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阿保机(辽太祖) 都城:上京
发展:建国后,向南发展,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
2北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局面。
3、宋辽的并立
战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和 宋辽澶渊之盟:
内容辽朝撤兵;北宋送给辽朝岁币。
影响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西夏
建立民族: 党项族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
5、宋夏并立
战 宋夏连年用兵,双方损失很大。
和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宋夏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6、金
建立民族:女真族 建立者:阿骨打(金太祖) 建立时间 12世纪初期
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7.金灭辽、北宋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标志)
8.南宋
建立时间:1127年 建立者: 赵构(宋高宗) 都城 临安(今浙江杭州)
9、南宋与金的对峙
战:岳飞抗金 战役:郾城大战,岳飞率军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结果:宋高宗与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统治,向金求和,解除了岳飞兵权,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评价:岳飞抗金保护了中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正义之战,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
宋金议和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宋金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以北是金统治区,以南是宋统治区。
影响: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10.大题总结
(1)、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主流是什么?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特点:时战时和。 主流:友好交往,和平相处。
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促进了民族融合;c、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与北宋、南宋、两宋同时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与北宋并立:西夏、金、辽。 与南宋并立:西夏、金、蒙古、元。
与两宋同时并立:西夏、金。
初一历史下册常考知识点范文大全总结 5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初一历史下册常考知识点范文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