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范文经典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了解历史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想、质疑的精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范文经典 1

将闾——秦始皇之子  

将闾葂拜见季彻说:“鲁国国君对我说:‘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我一再推辞可是鲁君却不答应,我已经对他说了,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请让我试着说给你听。我对鲁国国君说:‘你必须躬身实行恭敬和节俭,选拔出公正、忠诚的臣子管理政务而没有偏护与私心,这样百姓谁敢不和睦!’”季彻听了后俯身大笑说:“像你说的这些话,对于帝王的准则,恐怕就像是螳螂奋起臂膀企图阻挡车轮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况且像这样,那一定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就像那高高的观楼和亭台,众多事物必将归往,投向那里的人也必然很多。”

将闾葂吃惊地说:“我对于先生的谈话实在感到茫然。虽然这样,还是希望先生谈谈大概。”季彻说:“伟大的圣人治理天下,让民心纵放自由不受拘束,使他们在教化方面各有所成,在陋习方面各有所改,完全消除伤害他人的用心而增进自我教化的思想,就像本性在驱使他们活动,而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像这样,难道还用得着尊崇尧舜对人民的教化,而看轻浑沌不分的状态吗?希望能同于天然自得而心境安定哩!”

------------------------------------------------------

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宗室振恐。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先帝无恙时,臣入则赐食,出则乘舆,御府之衣,臣得赐之,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孝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骊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书上,二世大说,召赵高而示之,曰:“此可谓急乎?”赵高曰:“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变之得谋!”二世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范文经典 2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们又是一对非常知心的朋友。

管、鲍二人曾经合资经商,在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实在太穷困。管仲曾经替鲍叔牙办过几回事,不但没有办好,反而越办越糟,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都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每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也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知道他没有遇到良好的时机。管仲三次参加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顾。

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管仲感慨万分地说:“生我的人是父母,而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子呀!”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管鲍二人各为其主,结果鲍叔牙的主公胜利,他成了有功之臣,而管仲却成为罪犯。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为管仲说情,免他死罪,还推荐他担任相国,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

小编解读

后世人们用“管鲍之交”比喻朋友之间的友谊十分深厚。“管鲍之交”也说明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当你对别人的做法有所不满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就能理解他,原谅他了。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范文经典 3

隗林——秦王朝执政时就官至丞相高位  简介

秦国统一中国后,隗林奉命与王绾共同主持统一度量衡事宜。秦始皇廿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隗林等十人从行,咸与始皇议功德于海上,立石于琅邪台下。

生平

秦国经过35朝100余年的变法图强,终于在秦王赢政之手,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全中国。为了显示封建统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至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统一战争结束后,秦王赢政立即着手进行集中政权的活动。

在丞相隗林、王绾的积极建议下,在思想路线上,为赢政正名,神化和圣化始皇。秦赢政也自恃功盖三皇五帝,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尊号,宣布自己为始皇帝。为实现千秋万世一统,隗林等人建议始皇立政改制,推行皇权地位。说皇帝是帝国首老,朝廷和地方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很快,赢政自称“朕”,为我“朕”独有。且命为“制”,令为“诏”,行使权力的凭证是玉玺。

公元前221年,丞相隗林、王绾建议封皇子为燕、齐;楚王,此建议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廷尉李斯的反对,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意见,分全国为36郡,直到后来分为40多郡。中央内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三公”,丞相为文武百官之首。为统一国家流通货币,统一度量衡,隗林和王绾三是建议控制经济命脉。隗林又一马当先。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奉行“事死如事生”的制度,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修建陵园。公元前247——238年间,由于古代沿袭王陵制度,秦王朝王陵修建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丞相头上。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从选址由吕不韦开始到隗林、王琯具体指挥直至完工用了39年时间,动用人力多达70余万。在修建秦始皇陵的重点工程中,作为丞相的隗林功不可没。

贡献

隗林的历史贡献有三:一是组织、指挥了秦王陵的修建,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二是制定了度量衡,统一了全国一尺为23.1厘米,一石为十升、一斤为16两的标准。三是和王琯为秦统一全中国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四是在统一文字诸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范文经典 4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闵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叫闵损来推车子,那芦花衣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可怜的闵损冻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亲起初很生气,以为闵损做事潦草敷衍。

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闵损一个不小心,把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闵损父亲立即写了一纸休书逐后妻!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眼看父亲不肯饶恕继母,闵损跪求父亲恳求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闵损又敬又爱,处处待闵损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范文经典 5

康熙皇帝除掉鳌拜以后,开始考虑一件大事,就是要削平“三藩”。他把这件事写成字条,挂在宫里的柱子上,每逢抬头看见字条,他都要沉思片刻,心里想着:怎么处理才妥当呢?

“藩”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属地。“三藩”指的是当时驻守在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他们原先是明朝镇守辽东的边将,后来先后投降了清朝,充当引路人。领着清兵开进中原。他们攻打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招降汉放地主。一路打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顺治皇帝封他们为王,给予优厚的待遇。可是后来,“藩”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难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胁了。

“三藩”当中数吴三桂的地位最高,他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是那里的“土皇帝”,那两个省的大小官吏由他任免,税收一律供他使用,朝廷不能过问。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的税收中再拨给他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吴三桂把南明桂王的宫殿做为王府,又私自将明朝云南军阀黔国公的七百顷庄田据为藩庄。为了巩固权力,他加紧操练军队,采买大批军械马匹,还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们的子弟讲授兵法,培养年轻的军官。吴三桂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怕朝廷对自己不放心,就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借以表示边疆多事,少不了他。为了掩人耳目,他花重金从苏州买回四十个十五岁的歌童舞女,自己每天和文人墨客饮酒赋诗,观看歌舞,寻欢作乐。尚可喜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也都专横跋扈,各自为政。只不过他们的地位和权势都比不上吴三桂。

正因为这样,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便把处理“三藩”的问题时挂在心上。面对柱子上的字条,他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要想长治久安,非撤藩不可!”他打定了主意,先从吴三桂下手。

有一天,管理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大臣去看望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为妻,正做为额驸(就是驸马)住在北京。谈话当中,内大臣开玩笑似地对吴应熊说:“当初朝廷赐给平西王大将军印信是因为西南边疆有战事,现在全国平定了,怎么还不上缴大将军印呢?”吴应熊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皇帝的意思,连夜派人前往昆明,告诉吴三桂。吴三桂没有办法,只好上缴了平西大将军印。不久,康熙皇帝又派人对吴三桂说:“您年纪大了,又有眼疾,不能过于操劳。云南、贵州事务让地方官去管理吧!”后来,朝廷又借口兵多饷少,裁减了“三藩”手下兵卒。吴三桂见朝廷一再限制他,江青肚子不高兴,便做了有朝一日反叛朝廷的准备。

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让儿子尚之信继承爵位。康熙皇帝正求之不得,立刻同意他回家,可不准他儿子接替爵位,吴应熊在北京听到风声,又派人把消息送到昆明。吴三桂马上把谋士们找来商量。他无可奈何地说:“尚可喜提出撤藩,我不提就不好了,所以也准备请求撤藩,试探一下。”一个谋士不同意,劝他说:“近来,皇上正找碴整您,您千万不能像平南王那样请求撤藩。”吴三桂冷笑着说:“我身经百战,手下猛将如云,不比尚可喜。皇上还年轻,他肯定不敢碰我。”于是,他写下了请求撤藩了奏折,派人送到北京。耿精忠听到风声,也连忙上了奏折,请求撤藩。

奏折送到了朝廷,文武大臣议论纷纷,有些大臣平日受了吴三桂的贿赂,这时候便站出来为他说话,对康熙皇帝说:“平西王镇守云贵边远地区,一旦撤出,边疆空虚,对国家不利。况且他家人口众多,迁移途中,定会骚扰百姓。还是不撤为好。”有些大臣只图维持现状,怕得罪吴三桂,也附和着反对撤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等少数人主张撤藩,他们说:“‘三藩’准备谋反已经十分明显,不撤藩,国家永远不会安宁。”两派大臣各不相让,在朝廷上争吵起来。康熙皇帝默默地听着,猛然间打断大家的争论,斩钉截铁地说:“撤藩他们要谋反,不撤藩他们也要谋反,迟早要谋反,不如我们先发制人。”于是,他下令撤藩,并且派大臣到云南、福建、广东进行监督。

吴三桂没想到康熙真会同意他的请求。他好像输了钱的赌徒,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他换上了明朝孝服,把军队带到了永历帝(就是桂王)的墓前,他当众跪下,一边拿酒浇地,一边磕头如捣蒜。他嚎啕大哭,器得上气不接下气,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这一哭,把军士们的眼泪也引了出来,都跟着哭了,全军上下,一片哀声。

吴三桂这个汉奸,过去亲自率兵绞杀了永历帝父子,现在却又来假惺惺地哭陵。实际是为了试探军心。他见军士们也跟着大哭,觉得人心是向着他的,不由得心中暗暗高兴。就在这一年,吴三桂把出“复明讨清”的旗号,统率人马向北进军了。福建的耿精忠马上响应。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逼死了父亲,也从广东起兵。驻守在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的汉族军阀纷纷攻城掠地,响应吴三桂。吴三桂一路顺风,没有经过多少战斗,就到达了湖南,只用了几个月的功夫,他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南方六省。

“三藩”叛乱,江南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一片混乱。

“杀了要撤藩的大臣,赶快求和吧!”

“吴三桂兵力强大,不如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

这样的议论在康熙皇帝的耳边不断响起,干扰着他的决心。但是,他再次做出决断:派八旗军全力讨伐吴三桂,坚决镇压!

对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则软硬兼施。他一方面派他们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广东进行劝说,一再保证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又派八旗军去攻打他们,把他们逼得走投无路。这种各个击破的办法果然奏效,不久,这两路叛军都投降了。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关于古代历史故事范文经典_精选范文网

了解历史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想、质疑的精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一)信陵君救赵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