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模板 1

目录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第19课 电影与电视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1

诗歌、小说和戏剧

(一)(18世纪)浪漫主义

1、特点:

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

②崇尚民主自由

2、背景:

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影响:

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二)(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1、特点:

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②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19世纪中叶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2、俄罗斯高尔基:《母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

1、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2、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3、背景:

①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③面对世界大站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茫和苦闷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4、代表作: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2

音乐与美术

19世纪以来的音乐流派:

(一)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

德国贝多芬:

①代表作品:九部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②创作背景:启蒙与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进步、自由和民主

③作品特点: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

④主要贡献: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乐的新形式 ;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⑤乐坛影响: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 ;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19C)

1、产生背景:

①客观:对欧洲原有艺术清规戒律不满;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学理论的启发;工业革命拉近城乡距离,郊外写生方便。

②主观:画家的观察和实践,他们主张户外写生。

2、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其代表作:《 日出·印象 》 《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3、印象派音乐:法国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影响: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三)现代艺术兴起

1、美术:

后印象派:法国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 ”;法国高更

现代派:荷兰凡高 “ 扑向太阳的画家 ”; 西班牙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2、音乐:现代音乐(20C):派别众多,各式各样,风格独特

3

电视和电影

(一)电影19C末

1、背景:(物质、技术基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与生产力发展

2、重要人物: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895.12.28 世界电影发明日)

美国格里菲斯(导演) “现代电影之父”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美国卓别林(演员) “喜剧大师”

(二)电视 20C

1、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

2、重要人物:英国贝尔德1926年发明电视

3、特点: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4、功能:

①传播资讯

②开展远程将于的重要手段

③娱乐

④展示世界各点的优秀艺术作品

5、影响:

①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②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③成为经济支柱之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模板 2

第四讲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时期:明后期

主张:

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

②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③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

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1)黄宗羲

著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

④主张“工商皆本”

(2)顾炎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

(3)王夫之

思想:唯物主义

主张:

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②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

2、三人的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模板 3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模板 4

1

相对论

1、背景:19C,科学进步愈发显示出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2、时间:20C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3、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论原理

4、影响: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③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④是核开发的理论基础

2

量子理论

1、发展:

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

德国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带来了技术创新:半导体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3

电脑和网络

1、时间:

20C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代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20C60N美国诞生网络技术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4

生命的奥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1997年 克隆实验成功

5

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6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环境

(二)东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意义:

1、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2、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计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 年 “银河–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飞船

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007年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1、意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发展科技的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增强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

7

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8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

①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

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④“三下乡”活动

⑤频繁与外国学者交流学术经验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模板 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观点: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南宋:陆九渊,观点: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明朝: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推荐模板_精选范文网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1一、书法艺术1汉字起源和演变: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2书法艺术发展1、秦汉小篆、隶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4、两宋:苏轼、黄庭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