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集锦
相关文章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集锦 1
一、背景
(一)原因——必要性
1.汉末以来,儒学的性削弱,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三教并立)
2.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二)条件——可能性
1.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二、特点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三教合一)
三、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一)理学的创立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
2.主要观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主要观点:
本体论或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先于气;
方法论:格物致知以求“理”。
政治主张或伦理观:存天理(三纲五常——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灭人欲;(道统论;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2.主要观点:
本体论或宇宙观: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去除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知行合一。
政治主张或者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集锦 2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集锦 3
德国的统一
1.背景
①长期处于分裂局面
②工业革命展开和资本主义经发展使各地联系日益密切③缺乏统一市场,经济发展受阻
④国际竞争须有强大国家作后盾
2.普鲁士统一的条件
①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②军事实力强大
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4.统一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1871年
5.影响
①结束分裂,为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②改变了欧洲国际格局。(法、奥受到扼制,德成为强国)
③继承了普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后来成为欧洲最富侵略性的国家。
强国地位的确立——飞速发展的经济
1.原因
①统一完成,开辟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增加资金
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补充资源
④后起国家,易于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2.经济发展表现
①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②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对外推行军国主义
1.对亚洲的侵略
对中国:
①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②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变成势力范围
③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德国与奥匈一起挑起一战
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德国要求以经济实力重新分割世界,争夺焦点:霸权和殖民地,
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矛盾)
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以德国为核心)
2.德国挑起一战及失败
①1914年7月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②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逆境中的德国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
1.时间:1919年6月
2.内容: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②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英、法、日)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④德国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纳粹德国的兴起
(一)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1.背景:
①经济危机打击,政府软弱无能;
②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内稳定统治秩序;对外为德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③希特勒的欺骗宣传;
④希特勒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
2.建立:
①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②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③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④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加强: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
(二)纳粹党采取的措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表现)
1.政治上:取缔其他所有政党;对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2.经济上: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3.思想上:严密控制文化教育领域,用纳粹党的理论钳制人们的思想。
4.军事上:从1935年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
5.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
希特勒挑起二战和失败
(一)背景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①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西方大国未予反击。
②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英法炮制慕尼黑协定,使德国侵占苏台德区,随后吞并捷克。
2.德、意、日法西斯结盟:1937年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德国发动战争时避免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冒险:挑起二战
1939年9月1 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结果德国战败。
盟国管制时期的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的分裂
(一)盟国管制时期的德国
1.对德国的处理:
①领土:分区占领:战后,苏、英、法、美对德国及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②战犯:纽伦堡审判: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法庭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二)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联邦德国的崛起
(一)崛起原因:社会形势稳定、美国的扶持政策、雄厚的工业基础、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政策切实可行、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人民的素质和辛勤劳动。
(二)表现: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2.60年代,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三)影响:
成立欧洲共同体,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政治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德国的重新统一
政权更迭后,1990年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形式,完成国家统一。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集锦 4
第一讲 西学东渐
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背景:
①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
②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人物:
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背景:
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号:“自强”、“求富”。
作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
同: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异:手段(是否学习西方)
三、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
① 变法图存;
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
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顽固派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
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康有为:
①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
②宣传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③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
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②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
③倡导男女平等。
严 复:
①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②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③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集锦 5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直接原因)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励各种学术发展与新思想的产生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广 东 高 考 在 线 微 信 平 台 整 理)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陈独秀《敬告青年》;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打倒孔家店”、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不足:全面清算过于偏激,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绉议》
d. 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如平民教育演讲团,白话小说和散文大量涌现,文学新形式。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范文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