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模板
相关文章
高二阶段的学习既不像高一是对环境感到陌生,也不会像高三那样学习紧张。在这一年里,学习成绩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自觉性,也是提高自学水平为高三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五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模板 1
一、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
1、背景:元末暴政民抗争,各地兴起红巾军。
①红巾军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平定南方又北征。
②明朝建立
攻占大都灭元朝,国号大明称帝君。
(1368年)
建元洪武都应天①,专制主义举措新。
2、专制措施
废除丞相相权分,六部尚书管行政。
吏户礼部兵刑工,行使相权权归君。
①控制中央
太祖颁行《大明律》,权贵特权特鲜明。
内容集中条理明,经济立法初施行。
主张重刑惩腐败,君主专制为核心。
②控制地方
地方各省三权分,布政使司掌行政。
监察司法按察司,都司执掌省军政。
③控制军队
明设五军都督府,统兵有权勿调兵。
兵部调兵听帝命,军队统帅为帝君。
④特务统治
明朝专制新特征,特务统治最典型。
掌管缉捕“锦衣卫”,皇帝直辖捕官民。
旋后设立东西厂,宦官统领帝掌政。
⑤控制思想
明清科举新特征,八股取士最鲜明。
四书五经来命题,八股行文禁议论。
知识分子遭束缚,利于君主育顺臣。
二、“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记忆口诀
1、靖难之役(15世纪初)
太祖封王到边庭,藩王势大图国君。
建文削藩燕王反,挥师南下破京城。
“靖难之役”易帝君,改元永乐都北京。
2、营建北京
朱棣诏令建北京,蒯祥主持设计新。
突出皇权城三重,宫城皇城外京城。
布局对称又庄重,黄瓦红墙喜建成。
成祖诏令迁都城,改称京师远扬名。
3、成祖主要活动①政治
太祖封王埋祸根,建文削藩起风云。
“靖难之役”破京师,营建北京迁都城。
②民族
册封蒙古两首领②,修缮长城北疆靖。
西南平叛黔设省③,“改土归流”明施行。
③外交
郑和西下扬国威,亚非外贸交流频。
④文化
《永乐大典》解缙编,类书今现存。
三、明末农民战争(1627-1644年)记忆口诀
1、起义原因
明朝后朝局变更,政治腐败败日深深。
①政治因素
皇帝不朝权旁落,奸臣宦官掌朝政。
严嵩王振与刘瑾,横掠百姓害忠臣。
“阉党”势大魏忠贤,迫害东林④最典型。
②经济因素
明朝权贵地兼并,农民流离起义兴。
2、概况
明朝末年天灾频,田赋三饷⑤民难忍。
①兴起
陕北首义数王二,序幕揭开多义军。
②发展a张献忠
起义首领张献忠,武昌大西政权兴。
攻克成都又称帝,抗清斗争后牺牲。
李自成
反明闯王高迎祥,牺牲后继李自成。
进军河南势日盛,“均田免粮”民参军。
攻克洛阳下西安,大顺政权败敌人。
③高潮
闯王大军攻北京,崇祯自缢易帝君。
大顺东征山海关,清军袭击趋北京。
④失败
闯王转战陕豫鄂,湖北通山惜牺牲。
3、功绩
明末农民多抗争,农民战争意义深。
①政治
封建统治遭重创,_明朝立功勋。
②经济
权贵逃亡民占地,清朝田税有更新。
③思想
“均田免粮”反地制⑥,农民抗争新水平。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经济制度
1、一条鞭法(1581)
明朝后朝地兼并,矛盾激化税革新。
①内容
田赋徭役与杂税,“并为一条”征白银。
人丁田亩为依据,纳银代役利农耕。
②影响
首辅①改革张居正,纳银代役影响深。
人身控制渐松驰,农民负担有减轻。
赋役征银促生产,商品经济渐兴盛。
有利农业商品化,资本主义将初萌。
2、更名田(1669)
明清之交多战争,地方亡逃地归民。
康熙下诏“更名田”,明朝藩王地变更。
农民耕种地归已,土地易名民欢欣。
3、摊丁入亩
康熙田税皆更新,田地更名丁税新。
①内容
固定丁数②收丁税,人丁增加税不增。
雍正丁税入田赋,“摊丁入亩”地丁银。
②影响
“摊丁入亩”影响深,千年丁税终废停。
人身控制又松驰,经济发展人口增。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推广新作物
明清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新引进。
贫瘠土地可种植,粮食总产量激增。
2、经济作物扩种
宋元植棉遍南方,明清植棉大北进。
油料作物棉桑茶,清朝扩种多商品。
农业生产商品化,涌向市场商品增。
三、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进步特征
明清工业又前进,手工进步多特征。
①工具革新
生产工具多革新,产品质量效率增。
嘉兴使用“纱绸机”,“制造尤工”远扬名。
②技术提高
技术提高品种增,双色套印加彩印。
③分工细密
分工细密行业新,社会分工区域性。
松江织造③芜湖染④,苏杭丝织最典型。
④产量大增
手工生产规模大,产量提高逐年增。
广东佛山冶铁业,日产生铁七千斤。
⑤萌芽出现
江南丝织机房兴,生产商品目标明。
2、萌芽概况
苏州“机户”设机房,雇佣“机工”获利润。
①明朝
机户机工新关系⑤,资本主义渐初萌。
明朝中叶为萌芽,清代发展略说明。
②清朝
工场扩大分工细,部门增多地区增。
3、萌芽受阻
明朝中叶萌芽兴,发展缓慢多原因。
①市场因素
封建剥削民贫困,无力购买工业品。
②资本因素
权贵买房重置地,扩大生产缺资本。
③税收因素
关卡林立征重税,限制生产少利润。
④外贸因素
限制外贸市场小,闭关锁国清推行。
⑤根本因素
萌芽徘徊多原因,封建制度为根本。
四、商业繁荣和外贸状况
1、商业繁荣
明清商业较兴盛,繁荣“四多”略说明。
①商品多
农工产品进市场,品种两百商贸频。
②商贩多
商人不畏旅途远,长途贩运高利润。
③商城多
商贸城市达数十,北京南京最繁盛。
④市镇多
商品经济到农村,江浙市镇工商兴。
2、外贸概况
明朝前期国强盛,郑和西下商贸频。
①明朝繁盛
丝瓷茶叶易珠宝,和平使者喜相迎。
明末清朝局变更,殖民东来显野心。
②清朝衰微
闭关政策清施行,限制外贸影响深。
广州一处可通商,统一管理称“公行”。
中外商人往来少,外贸微弱重农耕。
明清工商难发展,中外隔绝清弱贫。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模板 2
改革
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
从程度看:
(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
(1)政治改革;
(2)经济改革;
(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
(1)奴隶制度的改革;
(2)封建主义的改革;
(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
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改革的结果
(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 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 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者的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3)成功的改革
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4)失败的改革
苏联和东欧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原则: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
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②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模板 3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模板 4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模板 5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_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高二历史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