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必背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1

等值线的共同特征特点:

①同线等值;

②同图等距,即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值相等或数值差相等;

③同一图中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

④等值线一般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

⑤等值线越密集,表明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大,越稀疏表明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小;

⑥等值线平直表明该区域与相邻的区域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等值线弯曲表明影响该项地理事物的因素较多。

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1.读图名,读出什么事象的等值线图

——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

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

——等值线的疏密代表数值的变化幅度大小;

3.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递变规律、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4.等值线走向可以判断主要影响因素

——要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来判读并解释成因;

5.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只能相同或相差一个等值距离;

6.等值线的弯曲方向用“凸低为高、凸高为低”来判别

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指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 数值大小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读数,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小于小数”的法则读数。

2. 疏密程度

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综合比较时,应利用“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比值越大,坡度越陡。

3. 形状特征

①判断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

②判断地表形态;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岭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鞍部。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也叫分水岭),最大弯曲处的连线——山脊线(也叫分水线);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山谷线(也叫集水线);等高线交汇处——陡崖。

③判断坡向:示坡线——与等高线垂直,指向坡度降低的一方的短线;向阳坡——坡向朝向低纬;背阴坡——坡向朝向高纬;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坡面上升;背风坡——暖湿气流沿坡面下沉。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2

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3

地质地形

⑴ 南极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原因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4

1、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亚欧大陆北部。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 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又跨东西两半球,公认为欧洲国家,通用俄语。欧洲部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 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湖泊,俄罗斯首都和最大城市是莫斯科,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是圣彼得堡,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

4、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地区是莫斯科,其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5、 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称为亚欧大路桥。伏尔加河为欧洲最长河,通过运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

地形、山脉:①乌拉尔山脉,②东西伯利亚山地 ,③东欧平原,④西西伯利亚平原,⑤中西伯利亚高原,

河湖、海洋:⑥伏尔加河?⑦黑海 ⑧里海?⑨贝加尔湖 ⑩北冰洋

城市:A莫斯科 B圣彼得堡 C摩尔曼斯克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 5

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 —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区——地位——分布——特点

商业区:占地小,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业区:占地较大,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占地最广,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高级城市 大 多 高 少 远

低级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TAG标签: 高考 化学 知识点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集锦_精选范文网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必背地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考必背地理知识1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