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高考辅导文言文书籍参考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考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辅导文言文书籍参考总结 1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高考辅导文言文书籍参考总结 2

《劝学》知识点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

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高考辅导文言文书籍参考总结 3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复习:《季氏将伐颛臾》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况且你说的话是不对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gt;>>返回目录

高考辅导文言文书籍参考总结 4

《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 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 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 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 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 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 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 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高考辅导文言文书籍参考总结 5

一、以规律解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辞赋一类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游泳”二字,教材没有注解,而译文多是“游来游去”“穿来穿去”之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不同的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儿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不仅涉及到一个词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定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的“货”“市”词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入D、买入、卖出。

要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为”,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作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与琵琶女是什么关系?对此教材并没有作出注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推断其在文中的所指对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看不出同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可见“弟”和“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成“弟弟”和“姨妈”。查唐代《教坊记》中的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气类相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所指应当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养母(即鸨母)。据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们,前去从军服役(充当营妓),教坊的鸨母也离开了人世,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无以为生了。迫于生计,不得不嫁给商人。这样的解释,与琵琶女年轻时欢乐奢华的生活叙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叙述恰好一脉相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用于习惯不假思索将“弟”和“阿姨”解释为“弟弟”和“姨妈”,就会造成前后内容难以贯通。

三、以事解文

高考辅导文言文书籍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考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常考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1一词多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