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会使人们的敏感度迟钝。知识会填塞他们、会变成他们身上的重担、会强化他们的自我,却不会给他们光明、不会为他们指出道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总结 1

《师说》 韩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向老师指教,那就会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所以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从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知识、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为愚蠢的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类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他和他的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限制,不以从师学习为耻,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总结 2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总结 3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总结 4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 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 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 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

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 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总结 5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总结_精选范文网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会使人们的敏感度迟钝。知识会填塞他们、会变成他们身上的重担、会强化他们的自我,却不会给他们光明、不会为他们指出道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