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经典集锦
相关文章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经典集锦 1
散文结构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经典集锦 2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4词类活用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5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经典集锦 3
《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三、一词多义
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四、词类活用
1、怪:《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2、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3、致:彼于致福者(使动,使……到来)
五、古今异义的词
1、虽然:①古义:虽然这样。 ②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①古义:充实之状,此处为食饱之状。
②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①古义:一般人。 ②今义:多数人。
六、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3、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
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
8、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
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10、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经典集锦 4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一、字词
符契 修禊 癸丑 流觞
激湍 彭殇 嗟悼 会稽 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静躁 虚诞
世殊事异
二、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三、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赤壁赋
一、字词
舳舻 横槊 赋诗 麋鹿 扁舟
徘徊 斗牛 扣舷 桂棹 幽壑
江渚 扁舟 相属 蜉蝣 肴核
狼籍 相与 枕藉 嫠妇
二、词语
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
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
冯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愀然:忧愁的样子
三、成语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
四、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另外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另有南宋辛弃疾)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
游褒禅山记
一、词语
庐冢 谬其传 窈然 瑰丽 褒禅山 卒葬之 猝不及防 前仆后继 倦怠 幽暗昏惑
二、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经典集锦 5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同上)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高中语文劝学的文言知识点经典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