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大全推荐
相关文章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议论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大全推荐 1
人的称谓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
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
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
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
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
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 、“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
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
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
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大全推荐 2
文言句式归纳
[知识点精析]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难度不大。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④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③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②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③对话省。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②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①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
②介词宾语省略。
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虽大风浪不鸣之也
狗尾续于貂
五、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乎” 等。
①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② 具告以事 《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③ 生乎吾前 译文:出生在我的前面。
六、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②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七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大全推荐 3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
1.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现代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2. 生难字注音:
锱铢(zī zhū) 镞(zú) 岑寂(cén) 尺牍( dú) 下乘(chéng )
蕴藉(yùn jiè) 付梓(zǐ)
3.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不领会精神实质的现象)。
锱铢必较:对极小的事情都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版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4.本文在写法上,选取了典型材料来阐释道理,例证论证的方式:
(1)引用郭沫若剧本《屈原》的例子,意在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2)援引《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意在说明换了说法意味就变了。
(3)引用贾岛,韩愈“推敲”的例子,意在说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
(4)引用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句,意在说明善于用字的联想意义。
9.说“木叶”
1.字音字形词义:
林庚(ɡēnɡ) 王褒(bāo)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涔阳(cén) 陇首(lǒnɡ) 寒砧(zhēn) 桅杆(wéi) 袅袅(niǎo)
窸窣(xīsu)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得鱼忘筌(quán)
得鱼忘筌:得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筌,捕鱼的竹器。
2.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大全推荐 4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大全推荐 5
《劝学》知识点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
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4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6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
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
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7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二知识点大全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