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5大技巧经典合集
相关文章
化学方程式配平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关于化学方程式配平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化学方程式配平学习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5大技巧经典合集 1
例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实验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由于过氧化氢分解的产物是氧气和水,对环境无污染,加之过氧化氢本身无毒、无害,故相比之下,通过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更符合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
点拨: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给信息,理解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含义。
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5大技巧经典合集 2
化学二卷导致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填空题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表述能力,要求考生有敏捷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表述内容既要准又须与题意贴切吻合;二是填空题答案呈发散性(而选择题仅四个选项),可以克服考生盲目猜估和侥幸得分;三是题中信息曲径通幽,要求考生善于化“隐”为“现”跃过命题者巧布的“陷阱”,故应考时应注意:
1、抓住关键,以新联旧
填空题形式新颖,思维巧妙,很富有思考性,综合性程度很高,内容跨度大,知识的串联性强,只要抓住关键,搞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题目的新要求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进行有关知识的整体思维,答案就能顺利推出。
【例1】 臭氧(O3)是一种有点腥气味的淡蓝色气体,它具有比氧气更强的氧化性。已知臭氧能使润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反应中有氧气生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
【解析】这是一道以化学基本概念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内容的填空题。根据题意很容易得出O3 + I→I2 + O2这一转化关系,显然反应物中的钾元素在生成物中以何种形式出现,是本题的难点。据钾元素在反应前后价态未变,肯定在生成物中也是+。那么与+结合的阴离子是什么?这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此时,应从题目的字、词、句中挖掘隐含条件,抓住“湿”字这个突破口,就知反应物中还有水参与反应,于是又得出O3 + I + H2O→I2 + O2 + X。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目要求,不难推知X-就是OH-,因而就有:O3 + 2I + H2O = I2 + O2 + 2OH,于是第一空就完成了,后面的两空全部脱离了题目的信息,进入整体思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化合价改变、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由于I-是还原剂,则氧化产物就是I2,这一空较容易。但不能因O3是氧化剂,就不加思索地判断出O2是还原产物,因为O3和O2都是氧元素的单质,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0,即反应前后化合价没变,于是又出现难点,解决此难点,其关键就是看O3里的氧原子获得电子而转变成了什么。仔细观察反应方程式,不难看出O3中有两个O原子形成了O2,价态没变,另一个O原子进入OH,即跟水生成了OH—,价态降低了,所以OH是还原产物,解答第二空的整个思维是把新问题与已学过的旧知识紧密结合,以新联旧,抓住还原产物在反应物中一定是氧化剂,氧化剂中的元素在反应中一定要得电子导致元素化合价降低的这一关键。
2、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例2】由Na2O、Na2O2、Na2CO3、NaHCO3、NaCl中的某几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加入盐酸放出的气体通过过量的NaOH溶液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加热,有气体放出,且残留固体质量有所增加,由此可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
【解析】⑴ 以题意混合物中加入盐酸放出气体可能是HCl与NaHCO3或Na2CO3或Na2O2等反应,且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体积明显减少,但又不等于零,肯定为CO2和O2的混合气体,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2O2。
⑵将混合固体在空气中充分加热有气体放出,说明固体中一定有NaHCO3。
⑶残留固体质量有所增加,多数考生认为NaHCO3 受热分解质量减少,但Na2O2与CO2、
3、变通思维,合理迁移
【例3】Fe3O4可以写成FeO.Fe2O3若看成一种盐时,又可以写成Fe[FeO2]2,根据化合价规律和这种书写方法,若将Pb3O4,用上述氧化物形式表示,其化学式可写成 ,看成盐时可写成 ,等物质的量的Fe3O4和Pb3O4分别在一定条件下和浓盐酸反应时,高价的铅能将盐酸氧化而放出Cl2,而高价铁则不能,写出Fe3O4、Pb3O4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型信息迁移题,如果运用简单模仿,则会将Pb3O4类比Fe3O4错填为PbO.Pb2O3、Pb[PbO2]2。正确领会题干信息必须遵守化合价分析规则和Fe3O4书写方法。因Fe3O4中Fe有 +2价、+3价,而Pb3O4中的Pb却只有+2价、+4价。故Pb3O4中有一个+4价的铅原子和两个+2价的铅原子。变通思维后不难得:Pb3O4氧化物形式为:2PbO.PbO2,写成盐时为Pb[PbO4]。
同理,变通思维可写出二者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3O4 + 8HCl = FeCl2 + 2FeCl3 + 4H2O Pb3O4 + 8HCl = 3PbCl2 + Cl2↑ + 4H2O
4、利用规律,逐步推理
近几年来,高考填空题中出现了许多“满足关系”和“取值范围”的题目。这些题目形式新颖,创意较高,思维抽象,规律性很强。该类题目大都是内容源于课本,要求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透彻理解,熟练运用,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于这类题,应该将计就计,首先抓住知识的内在规律,找出对应关系,逐步推理,导出结果。
【例4】在25℃时,若10体积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是碱性,则混合前,该强酸溶液的pH值x与该强碱溶液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
【解析】这道题属于强酸强碱混合的pH值计算题,内容源于课本、难度较大。但此题
5、利用关系,推、验结合
近几年来,高考题中,年年都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题,尽管年年形式更换,但其解答的思路未变,这类题往往以图表转化关系出现,反应较多,关系复杂,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跨度较大,文字表达较少,但容量却很多,他的功能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程度和推断能力,该题也是高考题中唯一的一个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综合题。对于这类题的解答,首先必须仔细读题看图,在读题和看图过程中能得到某些启示,这些启示就成了解题的突破口,从这些突破口出发,通过边推边验证的方法,紧紧抓住图中的各种关系,即可求得题目的正确答案。
【例5】下图中每方框表示一种反应物或一种生成物(反应中加入的水或生成的水,以及由H加热发生的反应中除去G以外的产物均已略去)。已知A、D、G、H是焰色反应呈紫色的化合物,E通常情况下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F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⑴物质A的化学式是 ;
物质B的化学式是 ;
物质H的化学式 。
⑵D与F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⑴A是2CO3,B是Ca(OH)2,H是ClO3
⑵D和F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OH— + CO2 = CO32- + H2O
6、表达准确,击中要点
【例6】在25℃时,若10体积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溶液的pH值与该强碱溶液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
【解析】这是一道有关pH计算的填空题,设问方式新颖,打破了常规思维习惯,着重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
答案:强酸的pH值与强碱的pH值之和等于15。如果答卷中表述出强酸与强碱的c(H+)之间的关系或只答出强酸的pH值与强碱的pH值之间的比值,此题评分时计零分或减分。
7、深化思维,飞越陷阱
【例7】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NH4+、+、Na+、Mg2+、Ba2+、Al3+、Fe3+、SO42-、CO32-、NO3-、Cl-和I-。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pH试纸试验,表明溶液呈强酸性;
②取部分溶液,加入少量CCl4及数滴新制的氯水经振荡后,CCl4呈紫红色;
③另取部分溶液,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使溶液由酸性逐渐转变为碱性,在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溶液中均无沉淀生成;
④取上述碱性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⑤将③得到的碱性溶液加热,有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确定: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 ;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 。
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5大技巧经典合集 3
第一季:技巧型计算
一、平均值法(常与极值法混用)
例1、有一种不纯的K2CO3固体,可能含有Na2CO3、MgCO3、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取该样品13.8g加入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同时产生气体4.4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
。样品中一定含有MgCO3
C. 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答案】A
极值法解题思路: 假设固体完全是13.8gK2CO3,完全反应产生4.4gCO2 ;假设固体完全是13.8gNa2CO3 或者 MgCO3,完全反应产生CO2 的质量大于4.4g;假设固体完全是NaCl,不能反应产生CO2 ;所以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平均值法解题思路:已知:K2CO3 ~ CO2 ;Na2CO3 ~ CO2 ;MgCO3 ~ CO2 ;所以:R ~ CO2 假设该固体R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M,13.8g固体反应产生4.4gCO2,则固体R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138。K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38;Na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MgCO3相对分子质量为106;NaCl不与酸反应产生。所以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总结】方法须知:哪种题目会用到平均值法或极值法?
判断混合物组成的题目,一般都是平均值法或极值法。
二、元素守恒法
例2、取一定量Fe2O3与Al2O3的混合物,加入含溶质9.8 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0.8 g B.1.6g C.3.2g D.6.4g
【答案】B
解题思路:多个反应,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所以选用元素守恒法。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水中氧元素的质量;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即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8.
例3、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4.32%,其余是NaOH。若将此样品1g放入100 g3.65%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残余的酸再用10 g 30.9%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A.5.85 g B.4.52 g C.2.62 g D.1.33 g
【答案】A
解题思路:多个反应,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所以选用元素守恒法。HCl中氯元素的质量即为NaCl中氯元素的质量。
【总结】方法须知:哪种题目会用元素守恒法?
1、题目中涉及多个反应,反应过程复杂,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求解;
2、题目涉及元素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等明显的提示;
3、出现恰好完全反应的题眼;
三、差量法
例4、 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答案】87.5%
答案:根据CO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CO ~O。每28份质量CO反应增重16份质量。已知气体增重6g,所以CO质量为10.5g,则其质量分数为87.5% 。
【总结】方法须知:
哪种题目会用差量法?------ 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固体质量或者溶液质量增加或减少;
差量法能求出哪些质量?------ 1、气体或者沉淀的质量;2、某元素的质量。
哪些化学反应会出差量法的题目?
1、大理石、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根据反应前后所有物质质量的变化求气体质量;【综合计算表格题】
2、大理石、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根据反应前后所有固体质量的变化求参加反应的固体的质量;【综合计算表格题】
3、高锰酸钾固体、大理石固体、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双氧水分解,根据反应前后固体(液体)质量的变化求气体的质量;
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固体或溶液反应前后的变化问题;【图像题】
5、还原性物质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即为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实验题】
6、气体被溶液吸收,反应前后溶液增重的质量即为气体的质量;
四、无数据计算
例5、酒精(C2H5OH)的某种水溶液,溶质和溶剂中氢原子个数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23% B.46% C.55% D.72%
【答案】B
例6、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溶液中钠离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A.1﹕71 B.2﹕71 C.1﹕79 D.2﹕79
【答案】B
【总结】方法须知:无数据计算如何解题?
1、元素质量比 == 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 原子个数比;
2、物质质量比 ==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分子个数比;
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5大技巧经典合集 4
主动预习。在浏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 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对预习来说,主要就是要做到看书速度快,理解速度快。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内外干扰。外部干扰包括无关的声音、让人分心的视觉嗅觉刺激物等;内部干扰主 要指疲劳、疾病,与学习无关的思想感情等。克服内部干扰主要应积极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有意变换学习内容,避免用脑过度,防止身心过于疲劳等。克服 外部干扰,除了要尽量避免影响注意的外界刺激,还要有意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使注意能始终保持并有韧性。
正确听课。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为提高课堂效率,听课时应保持精力旺盛,头脑清醒,这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十分关 键,不要思想开小差。在老师讲解时,应做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有的同学听课时,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听课中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 调的部分。听课时,应做好课堂笔记。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做笔记时,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 助学习、记忆。
争取在老师讲课时,就把这一部分内容学会、理解,否则下课再自学,就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一定学好。上课听讲是最重要的一环,学生的大部 分时间都在听课,这么多的时间利用不上,就太可惜了。上课听课效率高不但可以节省复习时间,对提高做题速度也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课后针对性的练习题一定要 认真做,不能偷懒,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把课堂例题反复演算几遍,毕竟上课的时候,是老师在进行题目的演算和讲解,学生在听,这是一个比较机械、比较被动的 接受知识的过程。也许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实际上对于解题方法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程度,并且非常容易忽视了一些真正的解题过程中必定遇 到的难点。“好脑子不如赖笔头”。对于任一学科题目的解法,光靠脑子里的大致想法是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周密的笔头计算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难点并且掌握化解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5大技巧经典合集 5
技巧1 列举特例
速排选项高考选择题往往考查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情况,这就要求考生熟悉特例,对于一些概念判断、命题式判断正误类题目,如果从正面不能直接作出判断,可以列举反例、特例,迅速判断选项正误。
例题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酸性氧化物一定不能与酸反应
C.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一定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D.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转化可能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解析】 A选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唯一依据是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与是否有单质参与反应没有直接联系。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氧气与臭氧、白磷与红磷、金刚石与石墨)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单质参与,如┒氧化氮溶于水,A选项错误。B选项,二氧化硅可与氢氟酸反应,B选项错误。能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除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有机物外,还有醛类、酚类等,C选项错误。浓硫酸、浓硝酸与硫化氢等之间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二氧化氮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碳单质与浓硫酸、浓硝酸等之间的反应都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D选项正确。答案:D
【通性通法】 对于一些概念式、命题式判断类问题,可以采用列举特例法或反例法判断,这就要求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一般规律,而且还要熟悉一些特殊例证,例证越丰富,解这类题就越快越准。
技巧2 巧用假设,以静制动在解答有关四大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移动问题时,有时会出现多因素(如温度、浓度或压强)的影响,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先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判断第一个因素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判断第二个因素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2 常温下,硫化氢水溶液中存在:H2SH++HS-,HS-H++S2-,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向硫化氢溶液中加水稀释,#FormatImgID_0# 逐渐变小
.向硫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铜粉末(不考虑体积变化),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减小
C.向硫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NH4)2S固体,平衡向左移动,#FormatImgID_1# 增大
D.在硫化氢溶液中加水稀释,不变
【解析】 是H2S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Ka1),Ka1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其值不变,A项错误;B项,加入固体硫酸铜粉末生成硫化铜沉淀,促进电离平衡向右移动,H+浓度增大,B项错误;加入硫化铵,S2-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溶液中H+浓度减小,达到新平衡时,S2-浓度比原平衡时浓度大,故增大,C项正确;假设稀释时平衡不移动,H+、S2-、H2S浓度同倍数变化,不变;实际上,稀释促进电离,S2-浓度增大,H2S浓度减小,减小,D项错误。答案:C
【通性通法】 对于化学平衡体系,若改变体积,判断某成分浓度的变化,先假设改变体积时平衡不移动,判断体积改变时导致浓度变化,与题目条件对照,然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例如,某气体反应平衡中,若生成物A的浓度为c(A)=0.5 mol/L,体积扩大至2倍,达到新平衡时c(A)=0.3 mol/L,若平衡不移动,则体积扩大至2倍,A的浓度为0.25 mol/L<0.3mol/L,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忽视体积变化,易错误判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技巧3 抓住恒等
区别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部分同学分不清水电离的离子与电解质电离的离子,对解这类题目感到很困惑。如果抓住水电离的H+与OH-浓度恒等,辨析离子来源,就容易突破这类题目。即先写出溶液中所有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方程式,包括水电离平衡方程式,然后分析离子来源,从中找到离子浓度之间的相关联系。
例题3 25℃时,在等体积的 ①pH=0的H2SO4溶液、②0.05mol/L的Ba(OH)2溶液、③pH=10的Na2S溶液、④pH=5的NH4NO3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解析】 由水电离的H+浓度等于由水电离的OH-浓度。
① pH=0的H2SO4溶液中c(H+)=1mol/L,OH-来自水的电离:c(OH-)=1×10-14mol/L;
②Ba(OH)2溶液中H+来自水的电离:c(OH-)=0.1mol/L,c(H+)=1×10-13mol/L。
③S2-+H2OHS-+OH-,由水电离的OH-和H+相等,但是有一部分H+与S2-结合,溶液中OH-浓度等于水电离的OH-浓度:c(H+)=1×10-10 mol/L,c(OH-)=1×10-4mol/L。答案:A
【通性通法】 1.H+或OH-来源:酸溶液中OH-来自水的电离,H+来自酸电离和水电离的H+之和;碱溶液中H+来自水的电离,OH-来自于碱电离和水电离的OH-之和;能水解的盐溶液中OH-和H+都来自于水,只是一部分被盐电离的离子“消耗”了。例如,25℃时,pH=5的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消耗OH-,所以,水电离的H+浓度为1×10-5mol/L,而不是1×10-9mol/L。2.近似处理规则:当酸电离的H+浓度是水电离的H+浓度的100倍及以上时,可以忽略水电离的H+,近似计算pH。碱的溶液作相似处理。
技巧4 识别图像
紧抓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一直高中化学的是重点和难点,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准确认识图像,抓住原理与图像关系解题。图像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与时间,浓度与时间,浓度(或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等图像,首先看清楚图像表示什么(横坐标、纵坐标表示含义),然后抓住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如果有数据,一定要看清楚数据与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再根据图像分析解答。
例题 4已知反应: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CH3COCH3,分别在0℃和 20℃下,测得其转化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Y-t)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代表0℃下CH3COCH3的Y-t曲线
.反应进行到20 min末,CH3COCH3的 C.升高温度可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并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D.从Y=0到Y=0.113,CH3COCH2COH(CH3)2的
【解析】 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达到平衡所用时间越短,根据图像知,曲线b先达到平衡,说明b代表的20℃下CH3COCH3的Y-t曲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由图像可知,曲线b平衡时的转化率低,表明温度升高,转化率降低;a曲线和b曲线的相交点是(66,0.113),在该点丙酮的转化率相等,也即产物的量相等,即物质的量变化值相等。答案:D
【通性通法】 突破化学平衡图像题宜采用三步曲:第一步,识图像。识别图像纵坐标和横坐标表示什么,曲线、点、平台的含义及变化趋向,及图像中的数据变化等;第二步,用原理。有关化学原理主要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概念和规律等。第三步,找联系。将化学原理与图像信息联系起来分析、处理问题。
技巧5 抓住结构
类推性质有机物性质主要由其所含官能团类别决定,同类官能团使有机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处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中,可以借助教材介绍的典型有机物进行类推。有机物结构包括官能团、碳链、官能团位置之间关系以及氢原子种类数,有机物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题 5 叶蝉散对水稻叶蝉和飞虱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工业上用邻异丙基苯酚合成叶蝉散的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的邻异丙基苯酚与叶蝉散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能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
.邻异丙基苯酚发生了取代反应转化成叶蝉散,叶蝉散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C.叶蝉散在强酸、强碱性环境中不能稳定存在;足量的邻异丙基苯酚与碳酸钠反应不产生气体
D.检验叶蝉散中是否含邻异丙基苯酚,可选择氯化铁溶液,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
【解析】A项,叶蝉散的化学式为C11H15NO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苯环与氢气可发生加成反应,酯基或肽键不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A项正确;B项,邻异丙基苯酚中—OH与CH3N=C=O发生了加成反应,B项错误;叶蝉散含有酯基、肽键,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碳酸的酸性大于酚类的,C项正确;邻异丙基苯酚含有酚羟基,遇氯化铁溶液变紫色,叶蝉散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项正确。答案:B
(2)易错易混点:
①酯基在通常情况下不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醛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②酚的邻、对位取代几率比间位取代几率大,讨论消耗溴的量,不考虑间位取代,讨论同分异构体要考虑间位取代;
③卤代烃消耗条件: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醇的消去条件:浓硫酸、加热。
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5大技巧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