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化学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大全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6

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要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学好化学这门课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大全1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少雨型(<25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上南北纬30度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海陆位置:非洲北部的撒哈啦大沙漠,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大沙漠尔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北美的亚利桑那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3、气候特点(特征):

终年高温少雨。

4、气候形成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荒漠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荒漠;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袋鼠,沙漠狐;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荒漠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最大港口城市巴士拉,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卡塔尔的首都多哈、沙特阿拉伯首部利雅得、宗教城市麦加、也门共和国首都亚丁、埃及首都开罗、水库城阿斯旺、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最大港口卡拉奇、秘鲁城市利马。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尼罗河谷地)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大全2

常错点1: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常错点3: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常错点4: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常错点5: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1

辨析: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L,也可能不是22.4L

常错点6: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L·mol-1

常错点7: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常错点8: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常错点9: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常错点10: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常错点11: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常错点12: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常错点13: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常错点14:错误地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辨析:(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常错点15:错误地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辨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常错点16:错误地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辨析: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平衡)结果。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大全3

本知识单独考查的很少,主要结合元素周期律来考查,考查的形式有选择、填空、推断等,该类题目的难度较大,在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元素周期表来学习原子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大全4

第一片判别:原电池和电解池

1.从能量转化判: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原电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电解池

2.从反应的自发判:不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电解池,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是原电池。

3.从电极名称看判:正负极是原电池,阴阳极是电解池

4.从装置图判:有外加电源的是电解池,无外加电源(包括“隐形”原电池)的是原电池;有盐桥的是原电池。

5.从电极反应式判:放电过程是原电池,充电过程是电解池。

注意:整个装置中电解池可以有多个(通常为串联),而原电池只能有一个。

第二片(1)判断:电极

1.原电池:

⑴.负极:

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出极、电流流入极

③内电路阴离子移向、阳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细、质量减轻的电极通常是负极(铅蓄电池放电时两个电极质量均增加)

⑤与电解池阴极相连极

⑥待镀金属、精铜、被保护的金属相连的电极

⑦电流计指针偏离的电极

⑧化学活动性相对活泼的金属(还要看具体的反应环境,如Mg/Al原电池,在非氧化性酸环境中,Mg是负极,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Al是负极;Fe/Cu原电池在非氧化性酸环境中,Fe是负极,在浓硝酸环境中,开始时Fe是负极,而后铁被钝化,Cu是负极。正极判断有同样问题,不重复)。

⑵正极:

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入极、电流流出极

③内电路阳离子移向、阴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粗、质量增加、有气体产生的往往是正极

⑤与电解池阳极相连极

⑥镀层金属,粗铜、被消耗的金属相连的电极

⑦电流计指针偏向的电极

⑧化学活动性相对稳定的金属或非金属

第二片(2)判断:电极

2.电解池:

⑴阳极:

①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出极、电流流入极

③内电路阴离子移向、阳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细、质量减轻的电极通常是阳极。(铅蓄电池充电时,两个电极质量均减轻)

注意:以上和原电池的负极相同。

⑤与原电池正极相连极

⑥与其他电解池的阴极相连电极

⑦有气体产生的电极,往往是阳极(电解酸、碱、活泼金属的盐时,阴极也放氢气)

⑧镀层金属,粗铜、被消耗的金属做阳极

⑵阴极

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②外电路电子流入极、电流流出极

③内电路阳离子移向、阴离子偏离极

④电极变粗、质量增加的往往是阴极

注意:以上和原电池的正极相同。

⑤与原电池负极相连的电极

⑥与其他电解池的阳极相连的电极

⑦待镀金属、精铜、被保护的金属做阴极

注意: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是原电池原理,不属于电解池,是一种习惯性说法。

第三片(1)判定:电极反应式及产物

1.电极反应

⑴反应类型:负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⑵电极反应式:

①看导电实质是电解质溶液还是熔融盐,认清导电的阴阳离子介质是否参加反应,是否和电极产物反应,若参与反应要写在相应的电极反应式中。

②看溶液酸性还是碱性环境,酸性环境不能出现OH-、碱性环境不能出现H+。

③书写顺序:反应物、产物→得失电子→利用化合价变化,加上得失电子数→由反应环境,利用导电的阴阳离子,补足电荷守恒→从反应的总方程式加补质量守恒。

例:A.Mg/Al原电池,在盐酸环境中,负极:Mg-2e-=Mg2+;正极:2H++2e-=H2在氢氧化钠溶液环境中,负极:2Al-6e-+4OH-=2AlO2-+4H2O,正极:6H2O+6e-=3H2+6OH-

B.在KOH溶液环境中的乙醇燃料电池.

正极:O2+4e-+2H2O=4OH-,

负极:CH2CH2OH=2CO32→CH2CH2OH-12e-=2CO32-→

CH2CH2OH+16HO--12e-=2CO32-→CH2CH2OH+16HO—-12e-=2CO32-+11H2O

C.熔融碳酸钠环境中CO的燃料电池

正极:O2=CO32-→O2+4e-=CO32-→O2+4e-=2CO32-→O2+4e-+2CO2=2CO32-

负极:CO=CO2→CO-2e-=CO2→CO-2e-+CO32-=CO2→CO-2e-+CO32-=2CO2

④一些较复杂的电极反应式,可利用总电极反应式=正极+负极、总电极反应式=阴极+阳极及进行对应换算写出。

第三片(2)判定:电极反应式及产物

2.电极产物

⑴.定性:电解产物:

①阴极:通常都是依据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和金属活动顺序表相反,但Fe3+>Cu2+,且Fe3+放电只能得Fe2+,不生成Fe),依次得电子被还原(特殊情况例外)。水溶液中最后是H+放电得氢气,故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阳离子一般不会被还原。

②阳极:决定电极材料。若是非惰性电极(C、Pt除外的电极),一定的电极本身失电子,被氧化,若是惰性电极,通常是还原性强的阴离子优先放电被氧化;常用的有: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因此,溶液中含氧酸根离子不会放电被氧化。

③加入什么可恢复原状:整个电解过程中,溶液中出来什么,就加入什么。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要通入HCl,不能加入盐酸;电解硫酸铜溶液时,先前要加CuO不能加Cu(OH)2,可能后来要加Cu(OH)2才能恢复原状(因后来水也被电解了)。

⑵.定量: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固体质量、气体体积、溶液的PH值等等,所有涉及量的计算,都遵循电子守恒。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大全5

第一片:组成

1.概念:含碳化合物(非全部)

2.表示:

⑴分子式(化学式):相同元素原子合起来写,

⑵最简式(实验式):约去分子式中各元素原子的公约数

⑶电子式:“点”或“叉”是最外层电子,会写甲烷、乙烯、乙炔、甲基、羟基等电子式。

⑷结构式:略去未成键电子,共用电子对用短横线代替。

⑸结构简式:突出官能团,略去其他价键。

⑹键线式:略去所有原子,用线表示键,注意:顶点、转折点、交叉点均为C原子。

⑺球棍模型:球代表原子,棍代表键

⑻比例模型:相关原子的相对大小空间结合

⑼通式:同类物质相同表示,附:重要有机物的通式:

①烷烃:CnH2n+2

②单烯烃(环烷烃):CnH2n

③单炔(二烯烃):CnH2n-2

④苯的同系物:CnH2n-6

⑤饱和一元醇(醚):CnH2n+2O

⑥饱和一元醛(酮):CnH2nO

⑦饱和一元羧酸(酯):CnH2nO2。

第二片:结构

1.常见空间构型

⑴饱和碳原子(甲烷):四面体

⑵碳碳双键(乙烯):平面

⑶碳碳三键(乙炔):直线

⑷苯环:平面

2.组成与结构的“四同”

⑴同位素: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即核素间的互称,

⑵同系物:结构相似(同类物质:官能团种类、个数均相同--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若干个—CH2(或相当于—CH2)原子团的一类物质。

⑶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O2和O3(原子个数不同),金刚石和石墨(原子结合方式不同),白磷和红磷(原子个数、结合方式均不同)。

⑷同分异构体:组成相同,即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即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大致有:碳链异构(碳干不同)、官能团异构(官能团不一样,如醇和醚、醛和酮,羧酸和酯等),位置异构(官能团位置不相同)、顺反异构(必含碳碳双键、两个双键C均连不同的原子或基团)、书写时一般按此顺序。

第三片:性质

1.物理性质:常见重要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⑴烃都难溶于水,密度一般比水小,四个碳以下的烃,常温下为无色气体(超过四个碳只有新戊烷是气体)。

⑵卤代烃都难溶于水,CH3Cl、CH3CH2Cl常温下是气体,多卤代物不是气体。

⑶含氧衍生物中,甲醚、甲醛是气体,低级醇、醛、酸易溶于水。

⑷苯酚是无色固体,空气中氧化变质为粉红色。

2.重要化学反应

⑴加成反应: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类似无机的化合),反应物通常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碳氧双键(通常都是醛基)

⑵取代反应:一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反应有取而代之含义(类似于无机的复分解);卤化、硝化、酯化、磺化、皂化、水解均属于取代反应。

⑶消去反应:指有机物分子内脱去小分子,形成不饱和键的反应。一般有:

①醇的消去: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乙醇是170°)

②卤代烃的消去:氢氧化钠醇溶液。

注意:结构不对称时,一般遵循马氏规则。

⑷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有加聚(无小分子产生)和缩聚(生成小分子),注意结构简式和方程式的书写差异。

⑸氧化还原反应:加氧(醛→羧酸)或去氢(醇→醛)的反应称氧化,加氢(醛→醇、油脂的氢化、硬化)或去氧的反应称还原(—NO2→—NH2既去氧又加氢)。

⑹淀粉遇碘呈蓝色、苯酚遇Fe3+显紫色的显色反应,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色的颜色反应。附:焰色反应,金属或其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的火焰颜色,属于元素性质,物理变化(原子内部能级改变→电子跃迁)。

第四片:有机物燃烧问题

1.烃的燃烧:

⑴甲烷燃烧:淡蓝色火焰,乙烯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乙炔燃烧:火焰明亮,有浓烈的黑烟,火焰温度极高(生成水少,汽化耗热少)。

⑵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烃(物质的量不变前提下烃的混合物)

①燃烧耗氧量取决于,

②若生成等量的CO2,说明含C相同;

③若生成等量的H2O,说明含H相同

④若生成的CO2等量,H2O也等量,说明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⑤耗氧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烃,若甲比乙多n个C,则乙一定比甲多4n个H。

⑶相同质量的不同烃(质量不变前提下烃的混合物)

①不同类别的烃含H质量百分含量愈高(或含C质量分数愈低)耗氧量愈多,即烷烃耗氧量最高,所有烃中甲烷耗氧量最高。

②若生成等量的CO2,说明含C质量分数相同;

③若生成等量的H2O,说明含H质量分数相同

④若生成的CO2等量,H2O也等量,说明它们最简式相同。

2.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

一般是物质的量关系,通常将氧折换成CO2或H2O。如等物质的量的C2H4和C2H6O→C2H4·H2O,CH4和C2H4O2→CH4·CO2耗氧量相同。其他生成CO2或H2O的关系,参考前面烃中的②、③。

第五片:关于试剂的褪色

一般分物理褪色和化学褪色

1.物理褪色:活性炭等的吸附褪色和萃取褪色

2.化学褪色: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有色物质变成无色物质。

⑴使溴水褪色:

①还原褪色:和SO2、SO32-、Fe2+、S2-、I-、HI、H2S、含醛基的物质反应。

②歧化褪色:和OH-、CO32-的反应

③加成褪色:和含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物质反应

④取代褪色:和含酚羟基的物质反应

⑵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都是还原褪色,即MnO4-被还原。常见的有:

①无机:SO2、SO32-、Fe2+、S2-、I-、HI、H2S、Cl-、Br-等

②有机:含碳碳双键、含碳碳三键、醛基、酚羟基、醇羟基(季醇除外)、胺基、苯的同系物(与苯环相连的C无H的除外)。

第六片:几个重要用量

1.氢气用量:均为加成反应,

⑴碳碳双键:1:1;⑵碳碳三键:1:2;⑶苯环:1:3;⑷碳氧双键:1:1(醛基、酮羰基可以加成,羧基、酯基、肽键不能加成)

2.氢氧化钠的用量:酚羟基、羧基、水解后的卤素原子,均为1:1;注意:水解不消耗氢氧化钠。

3.Br2的用量(通常考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一般不考液溴、溴蒸汽):⑴加成反应:①碳碳双键1:1,②碳碳三键1:2,

⑵取代反应:酚羟基的临、对位的H,1:1。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大全5篇_精选范文网

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要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学好化学这门课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化学必考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