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49条总结集锦
相关文章
新一年的高考就要到来,很多高三的考生已经开始了各个科目的备考,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我们要复习的知识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49条总结集锦 1
1.石油: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
2.煤:主要成分是碳
煤的干馏、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3.生物质能:通过光合作用,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49条总结集锦 2
1、F是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
2、N是气态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
3、S是气态氢化物与其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元素。
4、P是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元素。
5、F是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可以雕刻玻璃的元素。
6、O是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元素。
7、Mg是既能在CO2中燃烧,又能在N2中燃烧的金属单质。
8、Li、Na、F的单质在常温下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49条总结集锦 3
常错点1: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常错点3: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常错点4: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常错点5: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1
辨析: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 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
常错点6: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 L·mol-1
常错点7: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常错点8: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常错点9: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常错点10: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常错点11: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常错点12: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常错点13: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常错点14:错误地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辨析:(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常错点15:错误地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辨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常错点16:错误地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辨析: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平衡)结果。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49条总结集锦 4
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最简单的硫氧化物。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元素,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若把亚硫酸进一步在PM2.5存在的条件下氧化,便会迅速高效生成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与H2O化合生成H2 SO3,SO2+H2O =H2SO3)
2、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
②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2SO2+O2=2SO3
③弱氧化性:SO2+2H2S=3S+2H2O
④漂白性:SO3可使品红褪色(可逆,加热又恢复红色)
3、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
②形成酸雨pH<5、6,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强等等。
③含SO2的工业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
4、化学方程式
SO2+H2O=(可逆)=H2SO3(亚硫酸)
SO2可以自偶电离:2SO2===(可逆)===SO2++SO32-
2SO2+O2 === 2SO3(加热,五氧化二钒做催化剂,可逆;在自然中,也可由空气中尘埃催化)
2H2S+SO2 === 3S↓+2H2O(归中反应)
SO2+Cl2+2H2O === 2HCl+H2SO4
SO2+2NaOH === Na2SO3+H2O(SO2少量)
SO2+NaOH === NaHSO3(SO2过量)
Na2SO3+SO2+H2O === 2NaHSO3
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加热)
SO2+2FeCl3+2H2O===2FeCl2+H2SO4+2HCl
SO2+H2O2===H2SO4
SO2+Na2O===Na2SO3
5SO2+2KMnO4+2H2O===2MnSO4+K2SO4+2H2SO4
3SO2+2NaNO3+2H2O===Na2SO4+2NO↑+2H2SO4
2020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注意事项
(1)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2)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3]
(4)如发生中毒,应立即将患者移至有新鲜空气的地方,解开紧身衣服,迅速吸氧,冲洗眼睛和鼻腔,用2%苏打溶液漱口。如不慎溅人眼内,应速用大量温水冲洗。严重者应速送医院治疗。
(5)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橡胶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6)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氧化剂、还原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49条总结集锦 5
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Cu。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判断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金属性强弱非金属性强弱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
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易难与H2化合的易难及生成氢化物稳定性
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
阳离子氧化性强的为不活泼金属,氧化性弱的为活泼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的为非金属性弱,还原性弱的为非金属性强
原电池中负极为活泼金属,正极为不活泼金属将金属氧化成高价的为非金属性强的单质,氧化成低价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电解时,在阴极先析出的为不活泼金属电解时,在阳极先产生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49条总结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