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合集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在历史这门学科上,学生们想要拿到高分,就一定要把基础性的知识都弄清楚并且记忆深刻,才能在以后的历史拔高题中得到更多的分数。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合集推荐 1

一、高考备考中常见问题

(一)备考问题

1、主干知识记不清

2、时空观念难养成

3、历史地图不重视

4、思维能力被忽略

(二)应考问题

1、时间安排不合理

2、书写潦草不整洁

3、解答题格式混乱

4、综合统筹不到位

二、备考问题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高中课程标准和考纲

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怎么学,考纲是指导我们怎么考,二者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复习备考首先得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的程度如何,在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要改变自己的被动状态,自觉地研读考纲,尤其是常考性主干知识,有重点的复习备考。

2.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主干知识

传统高三复习重主干知识的罗列,轻过程性探讨和理解。在复习过程中应立足部分材料,宏观上设计问题,层层追问,在搜证求解中理解主干知识的来龙去脉,最后援据立论,搞清问题的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主干知识的识记。

3.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抓大放小、理解重于记忆。抓大放小意味着我们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即可,不需要记忆过细的历史时间;理解重于记忆意味着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的能力重要。在学习过程中立足某一阶段概括归纳出阶段特征,加强识记。

4.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历史地图

教材为本,高考考察范围不会超过教材罗列知识范围,应立足教材做好知识的预习和梳理工作。以时间为脉络,将三册历史课本上的地图进行有机整合,以适应主干知识复习的需要。

5.了解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内在联系

高考不仅仅是知识的考察更重要的是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考察,在复习备考中将素养融入知识之中,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核心素养能力,并通过一定的训练予以强化。

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看法的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我们的高中历史课程,正是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高要求。

6.掌握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

材料题是最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一种题型,史论结合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高考所有的题型都是立足新材料来命制的,这意味着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还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强调材料意识、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仍应该是下来复习备考的重点。

7.掌握解释和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为提高自己的解释能力,首先要理解好教材的解释,再扩大阅读,认真思考,提出你自己的合理解释。评价历史要做到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写作能力是文科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尤其要熟练议论文写作,认真对待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训练。

lt;<<返回目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合集推荐 2

01

学习历史有阶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

高三之前的历史学习在于学生深度的培养。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 ,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 现它们太重要了。

02

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

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是可以照样考好的,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一定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课前预习很重要。可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和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 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03

充分利用老师

每一个历史老师对历史应该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无论如何他们也是从高考走来的,多年从事历史教学,一定有独到的经验。你可以主动地和老师交流你对历史问题的观点,从老师的回应中吸取有教益的东西。

04

史实问题和思维问题&mdash;&mdash;两大关键

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

史实问题通常就要考你的记忆来实现,比如说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就是平时不断积累和记忆的过程。

记忆史实其实并不是什么痛苦的过程,最重要是对学习历史抱有激情和信念,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难,就像你不会忘记家里的门牌号和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简单,你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记忆史实,比如说我就是用"工程队"三个字来记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关注工人阶级,忽略了广大农民;程(城)-把城市作为重心,不符合中国国情;队(对)-斗争对象指向资产阶级是错误的"。

思维问题考察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见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样的问题就属于考察思维的范畴。这些问题通常是选择题里比较难的部分,但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你会发现,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或者本质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都会"看起来"和该历史事件关系并不明显;"直接原因"通常是经过一步推理而不用深入分析就直接得到的原因,和事件的关联性非常强;"导火索"通常都是一个偶然性很大的事件,不是出于社会和历史发展必然,比如"五四"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国王召开议会企图征税等等。"主要原因"是最难的,有时它是直接原因,有时是根本原因,这就要求你深入探究事物的内部逻辑,通过对比来决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一个因素才是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维的锻炼要靠大量做题和有效总结来实现,这一点也是积累的过程,上了高三以后老师也会经常给你一些提示,注意吸收,一定会有提高。

05

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hellip;&hellip;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你在答大题时就会轻松地发现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迅速帮助你理解题目和入手分析,至于这些既定的方法你可以自己在学习中很容易地提炼出来,或者我建议你可以看<高中历史学考必备手册>最后一部分谈到的一些学习历史的思维和方法,都非常实在和具体!

06

宏观学习历史,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历史很烦琐,细节很多,有没有什么主线可以把它们串起来?当然有!你可以适当地进行发散思维,把历史事件串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受课本的限制),比如说把一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理解和思考,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的历史知识非常有条理,不光可以从宏观上解答很大的问题,也可以随便拿出一个部分进行微观细致的分析,这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可以说"绝学无忧"了。

比如说在我脑海里,整个历史是由中国史和外国史构成的,中国史里又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阶段整体由四次大型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三次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组成,期间经济方面的显著特点是自然经济开始阶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形成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历经四次大型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守旧派,革命派与保皇派,问题与主义)&hellip;&hellip;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被我这样拿出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再细到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是如此,所以这应该是你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合集推荐 3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

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

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

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

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

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

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

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

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

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

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

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

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

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

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

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

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

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

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

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合集推荐 4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江苏历史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02.(2003春季文综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03.(2003江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04.(2006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0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07.(2007重庆文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08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办法。

04.B熟悉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熟悉隋朝以来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答案要点:

(结合变法的背景)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措施的内容思考)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08.

答案要点:

(1)(对比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查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式和范围思考)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预测

01.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B

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

02.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B

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很低

0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C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0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D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B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在茶馆里,该生听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06.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C

A.削弱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合集推荐 5

简单地来说,就三个词:积累、阅读量、背诵。但真正能做到这些的其实不多的,语文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都是靠阅读!高中不会有太多时间,可是如果你把读小说的时间换做读名家的文集,时间久了就会不一样,需要足够的耐心与记忆力。语文也要练的,做题不可少,可以买文言文的书来读,自己翻译,再对照,这样一点一点来。

高中文科各科学习方法总结:英语

高中阶段对英语词汇的要求提高。一词多义、一词多词性的现象较普遍,所以,除了多背诵单词意外。还应阅读一些英语杂志或者文章做积累和摘抄,觉得特别好的句子单词,可以背诵一些,也提高了英语写作水平。更要着重训练自己的阅读量、阅读速度,保证英语阅读的准确率。多做题目,固然需要,但是不能盲目。首先应将高中英语所有的语法知识点理顺,薄弱的盲点及时扫除,然后再做针对性地训练。准备一本纠错本,将错题摘录上去,多巩固,肯定更有效果。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合集推荐_精选范文网

在历史这门学科上,学生们想要拿到高分,就一定要把基础性的知识都弄清楚并且记忆深刻,才能在以后的历史拔高题中得到更多的分数。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高三历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