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关于高三历史的知识点经典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以便逐步达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对加强记忆很重要,对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一二模板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高三历史的知识点经典精选 1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高三历史的知识点经典精选 2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3.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

2.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活动: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

7.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

8.积极作用: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关于高三历史的知识点经典精选 3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于高三历史的知识点经典精选 4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于高三历史的知识点经典精选 5

1、疯诗人事件:

实质是梭伦在贵族专制时代宣传爱国思想的手段。

梭伦的诗句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也因此得到大家的拥护,为后来的上台执政奠定了基础。

2、萨拉米斯岛问题:

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契机──萨拉米斯岛问题。

3、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1)原因:

①梭伦指挥收回萨拉米斯岛,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内战一触即发。

(2)当选: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全权负责修订法律,进行改革。

(3)影响:一场自上而下、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开始了,雅典城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关于高三历史的知识点经典精选_精选范文网

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以便逐步达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不仅对加强记忆很重要,对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一二模板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