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经典
相关文章
想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也不是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做到有永不言败+勤奋学习+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明确地目标,想成功也是应该有这个配方研制而成的吧!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总复习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经典 1
一、读史可以明智。兴趣是第一老师,真的不错。一定要设法培养自己的兴趣。
二、纵横比较,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比方说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479,那么谁和他是同时代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了什么?翻开课本看一下。又比如说华佗,他是医学家,他生活在东汉末年,那么你再想想,在别的朝代,各有哪些医学家,他们有什么成就。列一个表格,免的遗漏。总之,就是要突破历史书上这一课、那一课的限制,要系统的分析,还要对每个朝代做个总结。
三、还有就是把学历史当成看故事,经常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或电视剧,在故事中就把历史记住了,比方说,你看武则天的电视剧,里面有长孙无忌、储遂良,你就知道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再一看,储遂良还是个书法家。
四、还有,就是每一科都通用的,脑子放电影。就是,每当你闲下来的时候,比方说睡觉前,想一想,看看能想起什么,什么东西你懂了么?没记住的,没懂的,第二天,赶紧看一下。到了第二天,再放电影,相信你记不住的,不懂的就会少很多。如果还有,那么起来之后,赶紧再看。
gt;>>返回目录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经典 2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4.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手工工场是最早以雇佣的方式进行的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工厂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是以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5.从特殊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从普遍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中后期。
6.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轻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以重工石化为支柱的工业化。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经典 3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2)重大外交活动: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中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标志、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经过、影响。(3)中日建交:背景、经过、意义。(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这一考点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地区,因此复习既要注意细节。又要关注宏观。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一考点复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凋整(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
本考点两种教材有差异。相同的内容有:新时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因此复习的重点要放在这些相同知识的理解、认识上。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经典 4
一、分封制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分封制的意义
1、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逐渐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分封制使得各诸侯在自己领的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权,这为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经典 5
★基础过关: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皇权专制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 ”制度;
2.特点:皇帝有 的地位;国家的 、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 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4.演变:以 、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二)调整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调整原因:为防范宰相 ;加强统治提高 ;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
2.措施:秦朝设丞相,以 分割其军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 ”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 、 、 ,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 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 ,后又设 为副相,同时还设 管理军事,另设 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3.结果: 逐步加强,相劝被分散和削弱。
(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 范围内,由 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由 查访合适的人才向 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 ;魏晋南北朝时以 为基础选拔官员。
(3)评价: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 ,操权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是通过 选官的制度;
(2)实施: 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 ;
(3)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 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4)评价:破除了 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 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 风尚,有益于社会 风气的形成;从追求 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 、 两级,后增加了 ;
2.唐代设 、 、 ;宋代设 、 、 三级;
3.元代以 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 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 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 、 和 部分地区。
4.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下依次为 、 、 、县四级,
5.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 级。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 、 、 、 四级行政区划。
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朱元璋废 职位,导致政务集中于 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 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机构;
(3)职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 的太监牵制;
(4)实质:是皇帝位 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2.军机处
(1)设立
①原因:清朝 年间,为适应 的需要;
②权力:由单纯处理 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
(3)特点: 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 的特征更为明显。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 制度;其建立与 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 。
★问题提升: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分别于何时设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3.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你有何评价?
4.元朝设行省的目的。十个主要的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行省的作用是什么?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行省制与郡县制有何异同?
5.从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指出这种趋势有何作用?
6.你认为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什么不同?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利弊?
★拓展延伸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结束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以后,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发展(元朝)、强化衰落(明清)。
4.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5.评价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之间,职权既相互牵制和监督,又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额中央政令的失误;
(2)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6.评价行省制
(1)作用影响:①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制度上的主要进步之处:行省犹如听命于朝廷的十个区域性枢纽,朝廷只要控制了十个行省区域枢纽,对全国成百上千的路府州县的控制就会举一纲而万目张。十行省区域枢纽的形成,弥补了秦汉以降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或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
(3)制度存在的问题:①行省设置完全打破自然界限和地区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给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②行省权力过大(元朝行省制带有强烈的民族征服色彩,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这些人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但这要放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虽然保持行省,但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针对于此)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