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文背诵的知识点精选总结
相关文章
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获取更多"历史知识quot;↓↓↓
高三历史课文背诵的知识点精选总结 1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高三历史课文背诵的知识点精选总结 2
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①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⑷作用: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⑴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
⑵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⑶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⑷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⑵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⑶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即欧盟)
⑴建立过程:
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
②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⑵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⑶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对欧盟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欧洲政治联合起推动作用
⑷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⑴建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⑵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⑶影响: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加快拉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合组织
⑴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
⑵组织原则:① 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 ② 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③ 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 ④ 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⑶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⑷影响:①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②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进程:
⑴ 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⑵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⑶ “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原因
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⑵、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⑶、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⑷、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⑵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⑶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5、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消极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2)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②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③ 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四、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
⑴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⑵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⑴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⑵影响:
①积极意义//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②消极意义//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高三历史课文背诵的知识点精选总结 3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三历史课文背诵的知识点精选总结 4
多种记忆法记牢大事件
孙立伟(哈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间里,许多学生在复习中还存在着记不住基础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时不够准确的现象,但只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取得实效。
高三历史课文背诵的知识点精选总结 5
【什么是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明清君主专制特点】
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必知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美国的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三历史课文背诵的知识点精选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