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大全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又一首新出炉的顺口溜以每秒30万米的速度飞快传播。对我们来说,最讨厌而又最重要的,便是学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大全总结 1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公社、封建庄园)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投入社会交换,生产品不进入流通过程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在生产单位中,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在本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交换极为有限,产品不具有商品的性质。列宁说:“在自然经济下,社会是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列宁选集》第1卷,第 161页)。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的生产单位,它不仅生产农产品,而且也生产手工业产品,但是它的手工业产品是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的。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农民不仅从事农业,而且从事手工业,这就是自然经济赖以建立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各个经济单位孤立、分散,很少互相往来;社会分工不发达,造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就导致自然经济带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特征。原始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到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才使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趋于瓦解,最终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就保留得很少了。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等,就是对中国自然经济形式的生动描写。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第一条主要特点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大全总结 2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_激化。

直接原因:外国传教士在山东活动猖獗,导致与民众对立严重。

2.特点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3.作用

①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②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

1.原因:

根本原因:企图把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

直接原因:_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结果:清朝战败,_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大全总结 3

  1.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分别是曹尔霖、陆宗舆、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势力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比较: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大”的含义是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揭开了解放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8.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9.①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10.台湾的统一问题:

  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对台政策与后来的港澳相比,可保留军队。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④1984:“一国两制”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香港首先应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国防事务)

  ⑤“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归。

  12.①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3.①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8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

  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1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注意:日本与中国建交早于美国)

  17.中美关系最大的阻碍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最的阻碍是历史问题。

  18.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主要特点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

  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特点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为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主要特点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大全总结 4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大全总结 5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书的知识点概括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又一首新出炉的顺口溜以每秒30万米的速度飞快传播。对我们来说,最讨厌而又最重要的,便是学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