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成人高考两大历史知识要点历史复习参考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人高考两大历史知识要点历史复习参考合集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为鼓励公民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罗马法的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人高考两大历史知识要点历史复习参考合集 2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高考历史知识总结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相关文章:

1.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2.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3.2020高考历史必背考点

4.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5.初三历史复习资料汇总,初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6.高三历史复习重点考点知识大全

7.2020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

8.高考文综必备知识点总结

成人高考两大历史知识要点历史复习参考合集 3

《大抗议书》

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6世纪,英国处在封建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对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出现了靠圈地养羊发财的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从16世纪起,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开展殖民活动,进行殖民掠夺。通过残酷剥夺农民土地和进行殖民掠夺等手段,英国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坚信“君权神授”,认为任何限制君权的事都是错误的。但是,英国议会已经形成一个传统,不得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制订法律,不 得征税。因此国王詹姆士一世与议会之间关系紧张。1525年继位的查理一世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征税,曾经几次解散议会,甚至长期不召集议 会。他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人民还把持和出售肥皂、盐、酒、煤和铁的专卖权,搜刮大量金钱。造成生产和贸易混乱,工商业萧条,大量劳动者失业。英国社会 的各种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条件日益成熟。

革命的发生:

1638年,苏格兰人民首先起义,反抗查理一世的统治。

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召集长期关闭的议会。议会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同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进行斗争,并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新议会于1641年通过《大抗议书》,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

A.监督国王大臣们的活动;

.取消国王的专卖权

C.宣布未经议会同意就擅自征税为非法行为。

斗争历经反复。查理一世不甘心丧失自己的权力,于1642年初带兵闯入议会,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但扑了空。几天以后,国王和他的追随者逃出伦敦,到英格兰北部和西部结集反动力量,并且在8月间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克伦威尔

1648年,内战以议会的胜利结束。1649年1月,查理一世作为暴君和人民公敌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在内战中崛起的军人、新贵族出身的 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成为实际的军事独裁,为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推行高压政策。1649年,克伦威尔镇压了代表贫苦农民利益的掘地派运动。同时, 爱尔兰长期受英国的统治和压迫,爱尔兰人民乘英国内战爆发的时机,掀起了民族起义。1649年到第二年5月,克伦威尔率领英军到爱尔兰镇压起义,克伦威尔 和他部下的高级军官以及许多英国商人和新贵族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议员,就任“护国主”,建立了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 威尔病死。高级军官争权夺利,后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同斯图亚特王朝勾结,达成妥协。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 复辟了。

两大军事集团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了。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先后赶上和超过了英国、 法国,英法则退居三、四位。然而在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殖民地最多,俄国次之,法国占第三位,德国居第四位。经济实力居上的国家,尤其是 德国,对殖民地的这种占有状况十分不满,强烈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 局势。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巴尔干半岛是列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19世纪70年代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民族独立国家。沙皇 俄国趁机向巴尔干扩张势力,同奥匈帝国和英国发生矛盾。在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1879年,为了对付俄国,德奥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 意大利由于同法国争夺北非的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集团,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矛头指向法俄。

法俄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接近,于1892年签订了军事协定。双方约定,一旦法国受到德国或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或者俄国受到德国或德 国支持的奥匈的进攻,缔约国将互相以全部兵力援助。20世纪初,随着英德冲突日益激烈和突出,英国协调了它同法俄两国的利害关系,先后于1904年和 1907年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军事侵略集团。它们都大幅度增加军费、扩充军队,并开展了海军竞赛。疯狂的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1908 ——1914年,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帝国主义战争日益迫近了。

〈〈〈返回目录

成人高考两大历史知识要点历史复习参考合集 4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成人高考两大历史知识要点历史复习参考合集 5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考历史改革答题技巧

  研读大纲,回归课本

  杜秋凤说,按照往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Ⅰ的历史命题情况,今年命题趋势与去年相比不会有大变化。立意上,将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会稳中有变,稳中求新。考生要仔细研读考纲,从题干、设问、答案着手,领会命题意图,把握高考导向。

  此外,考生还要回归教材,固本消盲。根据课本目录厘清主干知识体系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及时反思自己的知识盲点和解题方法的误区。

  杜秋凤建议,考生要学会“三看”:一看考过试卷的错题;二看感到不熟、理解不透的章节知识;三是看文物图片、数据、表格、地图及注释,并能前后联系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只要将知识盲点扫清了,并注意审题,考生自然就找到了高考成绩的增长点。

  关注热点,综合分析

  关注现实、情境立意是历史高考的常见模式。除人文主义、民生问题、经济转型等备考专题外,考生还要关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丝绸之路与全球化”等热点问题,并结合教材阐述其背后的实质及原因。

  杜秋凤说,真题具有代表性,对每一道高考题,都要在限时、限量、限分值的条件下仔细分析,认真解答,力求准确。做完后,要琢磨每道题的立意、背景等,找出规律。

  审清题意,注意逻辑

  历史材料题(历史主观题)以其设问灵活、分值大等特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有突出地位。

  张艳萍建议,考生做题前一定要审清题意,明确出题意图和问题范围。然后,考生要带着问题读材料,边读材料边在题中找并划出有用的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层次,顺手画上关键词,为答题做准备。

  高考历史提分答题技巧

  1.主观题多角度阐述

  历史通常是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组成,而且相比较选择题而言,非选择主观题所占分数较重,且对学生综合知识考察较多。因此,许多考生在面对历史主观题时,感觉有点棘手,往往不能很好的猜到出题老师的"意图",答题不全,导致失分。

  为了在历史主观题上多得分,建议广大考生尽量多写。这里的多写,不是指将一个点深度阐述,而是指要围绕主观题的问题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最好是分点有条理的阐述,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一建议也正好暗合了高考阅卷"踩点得分"、"不写不得分,多写不扣分"的基本原则。

  2.利用好非选择题材料信息

  除了主观题以外,历史考卷上的选择题也是考生必须翻过的一个"高山",但是高考历史涉及的知识点之多,覆盖面之广,想要完全掌握,真是一项"大工程"。阅卷老师当然也不会疯狂到细分到每个重要知识点一个选择题,出题时也是有所考量的,通常从主观题的材料信息中,可以找到几个选择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直以来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潜规则"。

  高考历史六种题型解题技巧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成人高考两大历史知识要点历史复习参考合集_精选范文网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