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6

高中不但学科多,而且功课繁重,文综历史知识是比较长而且很难记,为帮助同学完成复习,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1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四、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五、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2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3

十月革命

一.背景条件:

1.客观原因:

⑴俄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⑵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弱的环节。

⑶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沙皇和人民大众;贵族和农奴)。

⑷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2.主观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战斗性强、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工农联盟)

二.过程:

⑴二月革命推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革命后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无产阶级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⑵四月提纲指方向(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革命,并提出退出战争)(是十月革命的指导提纲,得到人民的拥护。)

⑶七月事件抛幻想(决定武装起义)(标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⑷十月革命现曙光,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一战;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到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国家性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体:苏维埃;特点:立法权与行政权结合。)

三.意义:

1.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2.意义:对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世界: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理论意义:开辟了一条社会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最先实现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见背景条件。

☆中俄走的革命道路:苏俄走城市中心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国情不同)

⑴经济、阶级基础不同:俄国是帝国主义工业国,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力量强大并集中在大城市;中国是双半社会下,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业国,革命的主力——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集中在农村。

⑵领导者:俄国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接受过革命的锻炼,有着正确的决策,更加成熟;中共则处于幼年,不成熟时期,以大城市为目标发动的起义相继失败。

⑶城乡敌我力量对比: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前线失利,后方空虚,使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中国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强大,而农村薄弱,易于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主要看革命的领导力量、阶级)

☆认识:要有正确的革命纲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先进优秀的阶级领袖;布尔什维克党党的领导是成功的关键;要有开创、创新精神;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①性质: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者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对象:前者是沙皇专制统治;后者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结果:前者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胜利。

②从革命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极具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④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有设想和平夺取政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势夺取政权。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4

易错点1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5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手工工场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手工工场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

2.“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标志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主要是指这三项中国的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

3.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天文学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发表)。它揭穿了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所谓的“上帝赋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和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人和自然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4.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标志性人物: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其长诗《神曲》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11月英国新议会的召开。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而限制王权实际上等于部分地夺权,已经开始具备了革命的含义。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在其影响下,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汇成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8.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确的条文,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

9.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因为从此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10.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国开始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活动;(3)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

11.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标志着荷兰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丧失。

12.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英国打败法国,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国地位。从此,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13.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该事件说明法国人民在资产阶级的号召下开始用暴力向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发起进攻,而巴士底狱恰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物。

14.法国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跨入近代的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年宪法。该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

15.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热月政变”是结束过时的雅各宾派“恐怖政策”,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

1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17.《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为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8.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该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独立。

19.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标志着亚洲觉醒。主要指出现了新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2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场,经济危机才会扩展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3高三必备历史知识要点框架

一、春秋时期(BC221年——220年)——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秦代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实力的壮大,最终形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秦代科技发达,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成熟)的发明改进,《九章算术(刘徽)第一部数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时期)》是汉代的典型代表,汉代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二、魏晋南北朝(220——581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度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中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行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四大农书之一。是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生产经验和知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笔记整理_精选范文网

高中不但学科多,而且功课繁重,文综历史知识是比较长而且很难记,为帮助同学完成复习,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