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经典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其实就是让我们可以快速提高的地方,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经典合集 1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经典合集 2

  1.不同时期中共重要会议: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9) 1938年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3)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14)””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5)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16)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

  (7)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2)2002年的十六大确定的考点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确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分别是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3.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4.纠正党内的错误的会议分别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5. ①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

  ②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③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主刀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6.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8.标志着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是三大战役。

  9.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1949年中共“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1.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在1964年中共三届人大。

  1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3.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是刘少奇案

  14.198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经典合集 3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四、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

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4.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经典合集 4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经典合集 5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考历史学习技巧及知识点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其实就是让我们可以快速提高的地方,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1.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 贵族与周天子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