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知识点整合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大全 1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潜在的隐患。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大全 2
1.西方列强的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2.近代企业的发展
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3.城乡联系的加强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加强,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个体生产的局限性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上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大全 3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大全 4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大全 5
1.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分别是曹尔霖、陆宗舆、章宗祥
1926年北伐三派势力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比较: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
4.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大”的含义是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5.辛亥革命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揭开了解放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7.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8.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9.①我国政府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双方有共同利益(不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10.台湾的统一问题:
①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对台政策与后来的港澳相比,可保留军队。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④1984:“一国两制”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在香港首先应用,香港高度自治不包括外交、国防事务)
⑤“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1.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香港的回归。
12.①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而提出)。
②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③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13.①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的合法席位。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成为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8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
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是邓小平。
16.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正常化。(注意:日本与中国建交早于美国)
17.中美关系最大的阻碍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最的阻碍是历史问题。
18.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主要特点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
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主要特点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为巩固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③“一边倒”主要特点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