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经典精选
相关文章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经典精选 1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经典精选 2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张,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经典精选 3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 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二、 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 生产协作:①多道工序间的联系;②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③生产链联系。
2. 商贸联系:区际联系(更密切)→现代物流业(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体现);国际贸易。
3. 科技与信息联系: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三、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
2. 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科学技术
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最基本)、水分;②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技术;③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决定)、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组合单位。
2.农业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集约型到粗放型。
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
★.混合型农业
分布区域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生产、经营方式
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
特点
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市场适应性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①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②地势平坦开阔;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②市场广阔;③机械化水平高;④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⑤交通便利;⑥政策扶持;⑦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
★水稻种植业
分布
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自然因素
①季风雨林气候,雨热同期;②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社会因素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②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④人们喜食稻米
★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区域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特点
耕地面积广,机械化程度高,耗能高,商品率很高
★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
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基础条件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杰出代表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
生产对象
奶牛
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分布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最典型)、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主导因素
市场、饲料供应
布局原则
① 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
②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热带种植园气候
分布区域
热带雨林气候区
生产特点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杰出代表
东南亚、巴西(橡胶),南美洲、非洲(咖啡),马来西亚(油棕和棕油)
★地中海式农业
分布区域
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地中海气候区
生产特点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优势作物
小麦、大麦,葡萄、柑橘、橄榄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2.主要因素:运输>土地>集聚
类型
原因
具体工业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
制糖厂、罐头厂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
啤酒厂、家具厂
3.集聚:①定义: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
②作用:Ⅰ.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生产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Ⅱ.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4.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资源
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资源型工业)
自然条件
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经济政策
生产技术因素
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
市场因素
直接面向市场,靠近消费地
5.环境污染的法治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
二、工业联系与工业区域
1.工业联系
①工业生产系统主要由原料投入、生产活动和产品产出三部分组成。
②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原材料加工、零部件装配以及有关的生产过程。
③工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称为上游工业,具有产出联系的部门称为下游工业
④全球生产系统(生产链分散),地方生产系统(生产链在同一地方)
2.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
①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轨迹:英国—德国、德国—美国、美国—日本、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
②我国转移的重点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③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带。
④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美国硅谷的信息产品、法国的高档化妆品、瑞士的名牌手表、日本的数码电子产品和德国的高档的轿车。
3. 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①特征:“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
②作用: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服务,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
专业化服务部门兴起。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1.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在河流入海处有利于形成大城市。
地区
交通方式
聚落分布
聚落、道路形态
北方
陆路(马车)
陆路干道附近
聚落布局成团块状,道路呈棋盘式
铁路和公路
沿交通线发展(郑州、石家庄、徐州)
南方
水运
沿河设城(扬州、苏州、杭州)
都成带状
二、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交通运输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通过人流和物流来体现的。
2.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
影响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密度小
影响商业网点位置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大城市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经典精选 4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经典精选 5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知识点经典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