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精选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复习并不是简单重复学过的内容,而应以每章为单元,或以地理要素为专题,对地理知识整理、归纳、记忆、巩固,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中国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精选合集 1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精选合集 2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精选合集 3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精选合集 4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精选合集 5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5、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复习并不是简单重复学过的内容,而应以每章为单元,或以地理要素为专题,对地理知识整理、归纳、记忆、巩固,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中国地理知识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