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与有趣的学习历史方法范文经典
相关文章
学习对于我们某些同学来说,就是敌人。。学习方法有许多,但主要的是想学,我们如果对哪门科感兴趣,就想学那门科,我们自然会学得好。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的知识重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与有趣的学习历史方法范文经典 1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与有趣的学习历史方法范文经典 2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照样可以考好;但是一个文科生如果不听课,他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
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与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与有趣的学习历史方法范文经典 3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_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_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_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与有趣的学习历史方法范文经典 4
你会发现我们做历史题,做来做去无非就是考察两个问题:要么是史实,要么是思维。
史实问题通常就是要考你的记忆,比如:法国大革命什么时候爆发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哪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不容更改的史实,你必须非常熟悉和了解,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记忆史实其实并不是什么痛苦的过程,重要是要对历史抱有激情和信念。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不难,就像你不会忘记家里的门牌号和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
同时,你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比如,我就是用"工程队"三个字来记忆中共一大的局限性的:"工——关注工人阶级,忽略了广大农民;程(城)——把城市作为重心,不符合中国国情;队(对)——斗争对象指向资产阶级是错误的"。
思维问题考察的是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见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这样的字眼,那么这道题应该就属于是考察思维的。
这些问题通常是选择题里比较难的部分,但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一般来说,"根本原因"通常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或者本质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根本原因”通常看起来和该历史事件的关系并不明显;
quot;直接原因"通常是经过一步推理而不用深入分析就能直接得到的原因,和事件的关联性非常强;
quot;导火索"通常都是一个偶然性很大的事件,不是出于社会和历史发展必然。比如"五四"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国王召开议会企图征税等;
quot;主要原因"是最难的,有时它是直接原因,有时是根本原因,这就要求你深入探究事物的内部逻辑,通过对比来决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一个因素才是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维的锻炼要靠大量做题和有效总结来实现,这一点也是积累的过程,上了高三老师也会经常给你一些提示,注意吸收,一定会有提高。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与有趣的学习历史方法范文经典 5
自查(预习着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amp;ldquo;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2000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形成过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成功实践: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台湾问题:国共内战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目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一是岛内的台独势力,二是外国干涉势力。中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建国初期:
外交政策: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第一次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外交活动: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2.外交新局面: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正式建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①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特点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中亚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高一历史阅读教材与知识记忆
1、以把握历史知识结构基本要素特征为支点。
原因可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背景与条件;各个侧面原因。
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个人、政党、阶级)、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点、意义一般包括性质、功绩、经验教训。
性质一般从目的、人物、内容、结果等方面思考。
2、阅读与辨证思维结合。也就是说,阅读与理解和思考结合,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有思考地读。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与有趣的学习历史方法范文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