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典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典 1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掌握这科的精髓,题目做了一堆,原题目出现都不会,根本原因就是书没看透、题没做透。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典 2

【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古代中国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_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典 3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典 4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典 5

gt;>>>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gt;>>>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gt;>>>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gt;>>>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典_精选范文网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洋行大量增加⑤买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