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三权分立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集锦 1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①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各国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

③美苏争霸的影响

2.欧共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欧共体成立的意义:

(1)【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2)【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③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

④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二战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独立(目的)。

2.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1956年,广大亚非拉国家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实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③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集锦 2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 发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具体原因:

l 对党和国家及国际形势做出的错误判断

l 被林彪和江青集团所利用

l 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严重的个人崇拜现象

l 人们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观念

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1) 红卫兵运动对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l 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公民基本权利及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

l 刘少奇冤案

(2)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践踏及危害

l “一月风暴”上海夺权和全面夺权——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l 造反派之间的激烈争斗、武斗——加剧了社会混乱,生产、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证,

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l 全国人大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民主政治权力

l “砸烂公检法”——严重破坏法制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1、民主法制恢复发展的历史条件

(1)的深刻历史教训(社会条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和平反冤假错案(政治条件)

2、全面立法与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各项法律的制订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制度化、法律化

1、重新召开“两会”: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

2、“十六字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选举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集锦 3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集锦 4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集锦 5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三权分立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