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经典

发布时间: 浏览量:5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学习亦是如此,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经典 1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4、隋唐:

①农村集市发展起来

②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5、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环境宽松。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①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

③出现商帮,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经典 2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经典 3

  新课标历史题重在探究

  近年来的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观察”、“考察”、“研究”的近代历史学特征,背历史事件、记忆历史结论的时代已结束,迎来了探究历史的新高考。现在的高考历史试题设计,表现为要考生通过一套历史思维的方法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考生自己推论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经过与结论,新课标高考表述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测量。

  朝四个方向思考历史问题

  实践中,有的考生越是到考前越是对做历史题没有底气,甚者无从下手,其原因就出在历史思维取向不清。历史思维有四个取向:即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对历史事件做合乎逻辑的解释的方向思考问题;从人性的方向思考问题;从经验的或与经验相联系的推理及对有关系的历史现象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从社会和文化是渐进的、一贯的进步方向思考问题,即历史思维的史学科学化、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历史进步观取向。有了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做题就有头绪。

  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

  历史事件的评判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地认识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的阶级性、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全球史观是指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要把某个地区或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察;文明史观是指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经典 4

罗马人的法律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及其罗马法

2、习惯法

(1)含义: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

(2)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3)影响: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3、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4、目的:限制贵族势力,维护广大平民的权益。

5、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时间:BC449年。

(2)内容:法律的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5)评价:

积极: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的利益。是古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局限:还保留了一些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的法规。本质上是维护贵族利益。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

(1)概念: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2)特点:

适用范围:罗马境内的公民。

主要内容: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操作: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变通。

(3)意义:平民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原有的公民法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了。

(2)概念: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即罗马境内的国际法。

(3)特点:

适用范围: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各族人民。

主要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4)意义: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西塞罗与自然法精神

1、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2、提出者: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3、意义: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四、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积极:

(1)既是调动罗马公民爱国与参政的积极性,也是古罗马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法律保障。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2、局限:(1)维护贵族利益;(2)也是其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经典 5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金田起义:

(1)背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灾难。

(2)洪秀全的组织宣传:

创建拜上帝会并进行思想宣传等

(3)起义:1851年初。

永安封王意义: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基础。

2、定都天京(鼎盛)

(1)意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鼎盛:定都天京后,相继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行动。这是太平天国运动鼎盛的标志。

二、政权建设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政权。

(2)内容:

①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形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的等方面: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不切合实际;绝对平分一切财富,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空想。

③未能真正实行。

2、后期《资政新篇》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事业上。

(3)评价:

①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未能实行:

三、转折与失败(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转折:天京事变

(1)原因: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略。

(3)影响:

①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失败:

(1)标志:天京陷落。

(2)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

四、评价

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教训:农民阶级不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五、知识拓展和补充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经济:狭隘、自私、保守和分散性。

(2)、政治: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其纲领或口号有致命的缺陷。

(3)、思想: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多用封建迷信思想组织宣传。

(4)、组织:很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5)、时代局限:

(封闭保守、缺乏合作;追求平均、缺乏进取;与世无争、满足现状;多子多福、求稳怕乱;重经验,轻理论等。)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范文经典_精选范文网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学习亦是如此,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历史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