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参考合集
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怎么学?历史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并且考试的内容也是比较多,我们需要反复的记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参考合集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政治的目的:巩固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注释: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重点、难点)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压榨,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阶级矛盾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注释: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3、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八、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三冗(官兵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宰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废除宰相,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得君主专制强化②内阁的创立。实质:为减轻皇帝工作压力而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参考合集 2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
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
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2年组建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参考合集 3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参考合集 4
与民休息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无为而治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首先,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另外,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汉朝这一系列政策大体维持了一时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问题,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侵略日频,威胁边区和平。
在执行这些政策之余,汉高祖也对在楚汉相争中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们起了猜忌之心。韩信就是在这时候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在白马之盟上对众人说了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时为前195年。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参考合集 5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3)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4)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5)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由来
关贸总协定成立后,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2、背景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以上。
5、意义
(1)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2)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3)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1)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参考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