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一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点5篇
相关文章
每个人都有学习的金钥匙,多读、多听、多看。有了这把金钥匙,你的成绩会提高了许多。也许它对你而言,也是一把可以帮助你的金钥匙。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高一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点1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有关高一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点2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_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_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_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_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云_”“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预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诵:《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有关高一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点3
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四”的代称。)
有关高一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点4
1、老舍简介: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
家、文学家、戏剧家。_期间受到_,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
京西北的太平湖,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等等。
作品:①小说: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文学概论讲义》《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老舍幽默诗文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老牛破车》《三团一》②剧本《茶馆》《龙须沟》
文章分几部分整体把握
第一层(1):交代写北平的考虑。
第二层(2-3):对北平特殊的爱。
第三层(4-7):北平的特点。
(8):直抒胸臆,爱北平
3、表达情感的句子
见文中画线句子例:老舍在写北平时都写了老城墙、积水滩、香片茶、胡同里的院子和树、花、菜、果子、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沙果、海棠、黑枣、柿子、玉李??为什么①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
②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
③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丰富”,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4、北平的特点:
布置:自然合理
5、作者为什么不说“写北平”而要说“想北平”呢?
一则,“想”说明老舍当时不在北平。二则,这个“想”是心理活动的字,带有强烈的主观感_彩。若是用“写”听起来就乏味了,特别客观,比较生硬。而想,就透出作者对北平浓浓的情意,能够点明主旨。
6、艺术手法:①寓深情于叙述之中
②运用类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1.比喻
北平——自己的母亲,
能恰当地表现作者对北平真切、深沉的爱,进而打动读者。
2.对比衬托
巴黎的未免空旷、使人疲乏——北平的动中有静
美国的橘——北平的玉李
衬托出北平的自然、悠闲。
4.引用
“采菊东篱下”道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亲近。
5.细节描写
描写花、菜、果,侧重颜色。
形象的写出北平具有大自然的气息
老舍《想北平》精析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出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意象的选择细索而真切。作者选取什刹海的蜻蜓、苇叶上的嫩蜻蜓、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等,这些意象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的直觉形象,尽管作者没怎么进行具体的描绘,但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驰骋的舞台,这些简单而常见意象的组合仿佛给人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之美,在这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里,难怪作者自己就说“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即使就是描写大一点的城市布局,也没有站到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枯燥的描绘,而是采用简单的对比手法,抓住了近处的“院子与树”以及远处的“北山和西山”,简单的几个意象就把“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等特点自然地描绘了出来。
意境的创设清新而自然。作者在文中说:“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这里面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乐趣,作者没再展开细致的描绘,这就给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其中不仅只有视觉的景象,不仅有动静的结合,甚至还有几声青蛙的名叫,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只是画了几只小小的蝌蚪,在这里,老舍的语言描绘与齐白石的色彩组合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让人叫绝。行文的最后,作者写到了城市居民与农家的乐趣,然而这只是读者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后的想象的产物:居民如何在自家的院里打点花草,农民们又是多么兴高采烈地把青青的蔬菜以及各色的水果挑到了城里的,城市乡村的居民又是如何体验着讨价还价的乐趣的等。这是怎样的一副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温馨的画卷啊!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通白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纯净、简洁同样也_千锤百炼。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有关高一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点5
1、字音:
沁(qǐn)园春
百舸(gě)峥(zhēng)嵘
寥廓(kuò)
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
携(xié)来
浪遏(è)飞舟
2、词义: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3、近义词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有关高一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