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经典
相关文章
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的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经典 1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2.科技: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经典 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火车: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A 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C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
D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E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F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G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电影:
A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渔光曲》。
D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经典 3
019-04-19 10:57:28网络资源
易错点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
__2.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易混点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
易混点
1.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在近代史上,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而来,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经典 4
第四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⑴提出的背景
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历史先例和足够准备
②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③国内反“右派”斗争的展开,导致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④战胜资本主义的“赶超”战略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以致脱离客观实际
⑵推出的时间及内容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⑶结果:“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民“大炼钢铁”
⑷评价: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但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
2、“大跃进”
⑴时间:1958年
⑵核心内容:全民“大炼钢铁”
⑶结果: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⑷特点: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工业领域。
人民公社
1、时间:1958年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1958年根据“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转变为人民公社。
3、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虽然刮“共产风”的时间较短,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也几度调整,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态的探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
大半人民公社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和群众觉悟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
5、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历史背景:从1959年起,特别是1960年夏以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逐渐显露出来。
2、时间:1960年开始——1965年初(1964年底)
3、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宣布:经济调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经典 5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范文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