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经典整理
相关文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科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我们考试的一个考点知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复习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经典整理 1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
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历史复习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经典整理 2
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秦汉时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边疆开发.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北魏时最为突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表现:民族迁移范围广;少数民族汉化程度高;多民族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中央对边疆管辖加强。)明清时中央和边疆地区的联系空前加强.
历史复习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经典整理 3
一、要会看书。
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的历史知识,不如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则事半功倍,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二、要善于归纳。
归纳是指将众多的或零散的历史知识,按其同类进行梳理,可长可短,并不一定非依赖老师。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归纳的好,条理清晰,弃繁就简,效果自然就不寻常。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介绍唐文化的这一内容时,有学生制作了下面一个简表。这样全新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段历史知识。
三、理清线索。
要求学生在看书时,通过对课本的归类,理出课本内容的纵横线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是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也可分阶段地整理知识网络。如世界历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美国霸权政策,关联很多国家和地区,跨时半个世纪,是重点内容,又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按大事线索,制作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示,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要巧答题。
例如某年中考题目考到我国对台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可不少同学仅答一句“一国两制”而失分,所以答题时审清题目很重要,避免粗心大意,过于紧张而顾此失彼,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同时注意规范化、时序化。最后建议在写历史小论文时,在行文之前和行文中,应该始终注意: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泛泛而谈;2.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要合乎逻辑。
lt;<<返回目录
历史复习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经典整理 4
民族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
(1)先秦时期:
①炎黄融合,形成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②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华夏族和周边各族的融合。(2)秦汉时期:①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促进边疆开发。②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在西域、西南、百越地区设置机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3)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②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促进自身进步。(4)隋唐时期:①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许多政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②由于交通发达,汉族和少数民族加强联系。③中央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②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③元朝统一后,逐渐形成族融合高潮,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6)明清时期: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构成相对固定下来。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③版图最终奠定。④各民族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复习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经典整理 5
1.潜心静气,夯实基础
“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就不难发现高考对学科“双基”的要求并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的根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议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兼顾对边角知识的落实,由此展开知识迁移转换与发散性思维。
3.理解内涵,善于记忆
精读、巧记、理解内涵,是落实学科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善用记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如抓关键词的浓缩记忆法此外,常见的记忆方法还有:歌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词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
3.抓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认知规律
主干知识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东西,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历史复习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经典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