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范文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全国卷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口诀是什么?以下所有的方法都是基于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然而这个历史基础你掌握的并不牢靠,这些方法方可奏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范文集锦 1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范文集锦 2

排除法

第一: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第二: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关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的重要文件

.它颁布的机构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可以侵犯

D.它体现了反对君主专 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第三: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四: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

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象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既反映对课本知识的纵览分析能力,又考查对课本一些知识点的系统掌握情况。不仅知识在课本,能力在课本,答案也在课本。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卡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如,"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范文集锦 3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 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 手脚分工已明显,

  群体劳动和生活, 打制石器已出现,

  保存火种用途广, 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

  山顶洞人一发现, 距今一万八千年,

  磨光钻孔新技术, 人工取火史无前,

  血缘关系成氏族, 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字出雏形, 还会纺线和织布。

  “人文初祖”是黄帝, 禅让制度尧舜禹,

  第一夏朝禹建立, 奴隶社会从此起。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

  夏朝开国是夏禹, 早期国家已建立,

  王位传给儿子启, 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朝经历470(年), 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

  商汤灭夏建商朝, 盘庚迁都到殷商,

  有名暴君是纣王, 武王伐纣灭掉商。

  (三)

  武王伐纣灭掉商, 西周定都镐京上,

  分封制度定国策, 天子统治有加强,

  暴君厉王无人道, 前771(年)周灭亡。

  五、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

  原始社会到末期, 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 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 “四羊方尊”精工艺,

  举世闻名“三星堆”, “青铜立人”有新意。

  (二)

  奴隶生活多悲惨, 非人待遇好辛酸,

  戴着枷锁搞生产, 没有自由和饱暖,

  生命不如牛和马, 人祭人殉任屠杀。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 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第二霸主晋文公, 城濮之战称英雄,

  “退避三舍”诱楚军, 大败楚军城濮中。

  (二)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多战争,

  齐王军师名孙膑, 围魏救赵战桂陵,

  前二六0战又起, 秦赵之间战长平,

  赵括纸上来谈兵, 四十六天粮草尽,

  赵军大败秦军胜, 从此六国难抗衡。

  七、大变革的时代

  (一)

  春秋出现铁农具, 战国时期遍大地,

  春秋末年用牛耕, 农业史上大革命。

  (二)

  李冰修筑都江堰, 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 造福人民几千年。

  (三)

  孝公治国有心计, 商鞅变法最有力,

  承认私人有土地, 奖励耕战免徭役,

  废除贵族的权力, 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得到大发展, 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 商鞅变法了不起。

  八、九、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文字可考在商朝, 甲骨文字算最早,

  青铜器上刻金文, 周晚大篆形成了。

  (二)

  古人观天很注意, 日食月食书中记,

  夏朝历法叫“夏历”, 战国二十四节气。

  (三)

  最早名医是扁鹊, 针刺汤药和按摩,

  “望闻问切”诊疾病,中医沿用真不错。

  (四)

  楚国诗人叫屈原, 上了世界名人篇,

  抒情长诗有《离骚》,思想艺术传千年。

  (五)

  孔子相传为圣人, 思想教育都精明,

  主张“爱人”察民情, “为政以德”反酷刑,

  办学收徒三千人, 因材施教出贤能,

  启发学生多思考, 主张温故而知新,

  言行收录在《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

  (六)

  老子道家创始人, 学说记在《道德经》,

  主张事物对立面, 正反两面要想清。

  (七)

  百家争鸣好形式, “墨儒道法兵”在此,

  “兼爱”“非攻”墨主张, “仁政”治国是孟子,

  道家代表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来治,

  法家代表韩非子,反对空谈倡“法治”,

  兵家鼻祖是孙武,《孙子兵法》论军事。

  十、“秦王扫六合”

  (一)

  前 230 — 221(年),秦灭六国大统一,

  始皇咸阳来登基, 至高无上大权集。

  (二)

  丞相、太尉和御史, 地方推行郡县制,

  全国统一度量衡, 还有货币和文字,

  为了思想大控制, “焚书坑儒”有得失。

  (三)

  抵御匈奴筑长城, 开发南疆修灵渠,

  开疆拓土好疆域, 世界大国了不起。

  十一、“伐无道 诛暴秦”

  (一)

  秦朝暴政民愤激, 戍卒大泽揭竿起,

  势如破竹建政权, 陈吴败后项刘继。

  (二)

  项羽领兵创奇迹, 巨鹿大败秦主力,

  刘邦率兵逼咸阳, 短命秦朝就灭亡,

  楚汉之争又四年, 刘邦长安建政权。

  十二、大一统的汉朝

  刘邦用人“张萧韩”, 前202(年)建西汉,

  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百姓的负担。

  “文景之治”谋发展, 社会面貌大改观,

  轻徭薄赋得民心, 奖励农桑重生产,

  带头节俭把事办, “以德化民”民心安,

  文帝景帝治江山, 国库钱粮都丰满,

  着眼长治和久安, 武帝一统更不凡。

  (二)

  雄才大略汉武帝, 善用人才把权集,

  罢黜百家尊儒术, 集权削侯分土地,

  举办太学学五经, 一统江山鼎盛期。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

  武帝治河有高招, 文武官员背柴草,

  亲临工地看治理, 八十多年无灾涝。

  (二)

  东汉明帝修黄河, 筑起大堤一千多(里),

  被淹土地变良田, 八百多年无水祸。

  (三)

  西汉耕犁装犁壁, 耧车播种新工具,

  丝绸织布提花机, 杜诗水排用水力。

  (四)

  武帝集权有经验, 统一铸造五株钱,

  盐铁经营归中央, 城市繁荣已出现。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一蒙古盛, 汉初被迫去和亲,

  卫、霍领兵破匈奴,昭君出塞传美名。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召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二)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三)

  张骞出使西域后, 丝绸之路通欧洲,

  陆海贸易大发展, 东西文化相渗透。

  西域各国归附汉, 社会面貌大改观,

  设立西域都护符, 总管西域的事务。

  (四)

  前138、119,张骞到西域,带去牛羊和布匹,

  铸铁凿井和开渠,织布漆器金工具,

  带回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还有歌舞和乐器。

  (五)

  海上丝路也不差, 广东沿海大出发,

  中南半岛往南下, 马来半岛马六甲,

  继续通往孟加拉, 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十六、十七、昌盛的秦汉文化

  东汉蔡伦“蔡侯纸”,张衡发明地动仪,

  《九章算术》了不起,均在世界创奇迹。

  (二)

  华佗外科是名医, “麻沸散”是好药剂,

  世界医学有创举, 还编体操“五禽戏”。

  (三)

  东汉末年张仲景, 写了《伤寒杂病论》,

  医德高尚医术精, 后人尊称为“医圣”。

  (四)

  司马迁写《史记》,记述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 文笔简洁是范例。

  (五)

  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水平显神功,

  艺术群像磅礴势,造型精美又生动。

  十八、三国鼎立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

  (二)

  老骥伏枥志千里, 208年 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 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 火烧赤壁定大局。

  (三)

  赤壁之战定大局, 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 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 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 定都建业吴旗举。

  (四)

  三国经济大发展, 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 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抓造船, 联系内地与台湾。

  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

  淝水之战383(年),苻坚领兵八十万,

  妄图一举灭东晋, 雄心勃勃有野心,

  哪知早已失军心, 将士不愿去卖命,

  前师不忘有教训, 人心向背是根本。

  (二)

  追溯历史三国前, 江南落后少人烟,

  土地肥沃无人垦, 雨热充足也置闲。

  东汉末年北战乱, 各族人民迁江南,

  带去劳力和技术, 江南经济得发展。

  大片荒地被开垦, 修建水利多工程,

  水稻小麦和绿肥, 推广粪肥和牛耕。

  二十、北方民族大融合

  穿汉服 学汉语, 改汉姓 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 采用汉制学令律,

  以孝治国,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二十一、二十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南朝“冲之”爱科研, 数学天文有贡献,

  精确计算圆周率, 领先世界近千年。

  著书《缀术》有功绩, 计算年时差无几,

  造“千里船”行百里, 水碓磨磨面又舂光。

  (二)

  北朝有个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他写,

  农林牧副渔五业, 不误农时抓季节,

  改进技术和方法, 农学史上硕果结。

  (三)

  郦道元写《水经注》, 地理学中是专著,

  江河水道为纲目, 地形物产与风俗,

  山川城镇与古迹, 如诗如画好景物。

  (四)

  东晋羲之写字行, 书法艺术集大成,

  代表作品《兰亭序》,“行书”天下第一名,

  后人给王送美誉, 尊称他为大“书圣”。

  (五)

  东晋恺之画人物,形象逼真好艺术,

  代表作品有两幅,《女史箴图》《洛神赋》。

  (六)

  北朝劈山凿石窟, “云岗”“龙门”最杰出,

  继承秦汉的风格, 吸收佛教的艺术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范文集锦 4

原则一:从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入手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形散神聚”,粗略一看与教材不一样,而实际上考查的却是教材知识;二是“貌合神离”,看起来跟教材差不多,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前一种情况必须要联系教材,不借助教材知识很难得出答案。后一种情况却不能受教材知识的束缚,一旦把教材知识引入,就容易错选。那么,什么情况下该引入教材知识,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教材知识干扰呢?这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判断。

原则二:从材料与问题的关系入手

题干材料提供了多个信息,但设问可能只针对某一个信息,这时就应该特别注意。设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样。所以准确判断命题者的问题指向是避免出错的重要前提。

原则三:从材料与结论的关系入手

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既不能完全不顾材料,无中生有;也不能任意扩展材料,生搬硬套。

原则四:从选项与选项的关系入手

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对抗关系等。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范文集锦 5

1.反复读熟教材,落实教材

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大发感慨,历史花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但就是做不出题目。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书不等于熟悉了教材,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教材。那么怎样才能落实教材呢?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结构法,即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系统、细化落实教材内容,比如人教版必修《“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题是“百家争鸣”的形成,按照结构,本课讲了三个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代表及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影响,然后逐步细化知识即可。

二是比照法,即同类事物一般有相同的影响因素,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中,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我们讲了它的背景,我们是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思想四个方面讲述的,那么我们再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时,我们就可以比照着从四个方面去学、去思考。这样能够使我们知识掌握既系统又细化到位。

2.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

思、总结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对完答案就没事了。其实我们应该思考和总结错误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是思维、还是心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对于做对了的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因为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变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

所以平时做题后要通过做这道题而把握其他相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会高效,更能提高我们的选择题的正确性。

TAG标签: 历史 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范文集锦_精选范文网

全国卷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口诀是什么?以下所有的方法都是基于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然而这个历史基础你掌握的并不牢靠,这些方法方可奏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