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精选集锦
相关文章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宝贵的,但也是无情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宝贵的时间,来勤奋学习。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一下学期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精选集锦 1
(1)西安事变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事变,尤其对于事变的影响要熟记。当时事变发生后国际、国内的反应要熟记。国际上像苏联、美国、英、法等国家,国内像冯玉祥等军阀的态度要注意。中共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
(3)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以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4)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
(5)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
(6)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7)“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等等都有可能考到;
(8)沦陷区与伪政权要了解一下。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精选集锦 2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1.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未定型。
2.“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集团,它们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实力。
二、科索沃战争
1.时间:1999年3-6月
2.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在此期间,中国驻南使馆也遭到北约导弹袭击,三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3.影响: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精选集锦 3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精选集锦 4
第十五课 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2、时间:
⑴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⑵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3、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五项原则的意义:长期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地点:万隆
3、出席万隆会议的名词解释:1955年4月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
4、中国的贡献:
⑴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这些原则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5、万隆会议的特点: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与的国际性会议。
6、万隆会议的影响(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的远见卓识和真挚诚恳的态度,迎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7、万隆精神:人们把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8、万隆会议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同”“异”比较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原因:
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⑵大势所趋⑶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第一世界国家:苏联第二世界国家:欧洲国家和日本 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
中美建交
1、背景:
⑴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⑵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从促进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立场出发,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
2、建交过程:
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1972年2月2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来华访问,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①内容:公报指出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申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②意义:“上海公报”的发表表明中美两国在经历20多年(1946年6月—1971年2月,共25年8个月)对抗之后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的轨道。
⑵接受三原则:尼克松访华后,中美贸易、科技、文化往来逐步增加,中美两国就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美国政府同意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
⑶发表建交公报:1987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美国在公报中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⑷正式建交:1971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中美建交的历史意义: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4、中美建交的经过:
⑴积极回应
⑵乒乓外交
⑶官员来往
⑷握手言和
⑸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⑹1971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⑺--访美。
5、小球转动了大球,小球指美国乒乓球队受邀访华,大球指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6、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看,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
启示 :
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曾经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求同存异,发展友 好关系。
7、三个建交公报:
⑴《上海公报》
⑵建交公报
⑶“八一七”公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精选集锦 5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