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专题参考经典
相关文章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详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题参考经典 1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⑵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2、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日本东京
(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
(2)机关刊物:《民报》
(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3、三民主义
⑴创立者:孙中山
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
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题参考经典 2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 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
3.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题参考经典 3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其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一)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经过: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6月3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
①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等;(补充: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②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③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阶级;
④运动中心:前期在北京,后期在上海;
⑤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等(核心是爱国);
(4)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5)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主要原因(依据):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代表
(4)纲领(内容):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新”在什么地方: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领导阶级,新的奋斗目标)
(三)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
(1)合作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2)合作内容:国民党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3)合作的基础:都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4)合作的目标: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5)合作成果:①创建黄埔军校;②领导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6)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7)第一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必须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2、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办: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2)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总司令:蒋介石
(5)主战场:湖南、湖北
(6)主要战役:长沙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7)共产党员英勇作战的事迹:见书本P51正文和小字材料
(8)结果: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北伐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0)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7.4,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3)统治全国时间:1927年4月------1949年4月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知道南昌起义(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8月1日是建军节)
2、认识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背景: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
(2)经过: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知道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会师队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
(3)建军:两军会师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五)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
(1)时间:1934.10~1936.10;
(2)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离开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5年10月)(第1次会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第2次会师)。
3、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共革命史上的地位。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3)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注: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长征期间两次会师
(1)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长征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革命精神。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题参考经典 4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题参考经典 5
第15课 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
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光辉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大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
二.但丁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感情与理想。
三.达·芬奇
达·芬奇因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而得名。他15岁开始接受绘画和雕塑训练,同时学习机械工艺,后来又学习解剖学,25岁时已名满天下。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
四.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身于英格兰中部一个商人家庭,年少时酷爱戏剧,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他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顾客看马,后做剧院的杂役、演员,后来成为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从真实生活出发,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题参考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