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历史故事汇集大全总结
相关文章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国外的典故,如果你对国外的历史、文化、神话故事不了解的话,就可能看不懂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外国历史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外国历史故事汇集大全总结 1
1941年,德军入侵比利时,占领了疗养胜地威苏里城。驻军司令克鲁伯少校一上任,就接到集团军参谋长李斯特将军的命令:到荣誉军人院,枪毙一头名叫“骑士”的公牛。
少校大惑不解,将军为什么会和一头牛过不去?副官告诉他:将军和这头牛有仇!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将军还是个少尉。在索顿河战役中,比利时人为了突破德军的雷区,组织了60头公牛开路,领头的公牛撞瞎了将军的右眼,那公牛也踩中地雷,炸伤了一条腿。将军和公牛倒在血泊中,面对着面、眼对着眼。就在将军拔枪要射杀这畜生时,一枚炮弹飞来,把他震晕了。将军由英俊小伙儿变成了独眼龙,当然恨透了这头公牛。后来他得到消息,这头牛成了那次战役中唯一幸存的牛,战后被送进了威苏里荣军院。
骑士被带来了,这是一头黑色的老公牛,神态安详,右后腿已经瘸了。当克鲁伯拔出手枪对准它时,比利时军人都怒吼起来。一个瘦小的男子走出人群,径直来到克鲁伯面前,说:“少校,我是比利时陆军中士约瓦克,也是这头牛的勤务兵。根据《日内瓦公约》,你不能杀害这头牛,你必须把它当做战俘对待!”
约瓦克郑重地拿出一张纸递给他:“请你看吧,这是利奥波德国王给它授勋的命令。”克鲁伯接过一看,上面写着:“授予‘骑士’比利时王国陆军上校军衔,颁二级荣誉勋章……1917年12月11日。”
克鲁伯傻眼了:这是一头有军籍的牛,而且军衔比自己还高!按照《日内瓦公约》,他无权枪毙它,只好把它关到战俘营去。
死亡陷阱
根据德军的战俘营管理规定,战俘严重抗命或者逃跑,是可以当场击毙的。
克鲁伯少校有了主意。这天,他命令士兵把骑士和战俘们带到了木料厂,那里有刚卸下的五车皮木头。克鲁伯要让骑士套上牛车,拉那些堆积如山的木头。对于一头养尊处优的老牛来说,这种苦差事它肯定无法忍受。只要它稍有抵触,士兵们就会用鞭子抽它,激怒它,它一反抗,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枪毙它!
出乎少校意料的是,骑士没有反抗,而是拉起沉重的车子,默默地向前走去。当骑士拉到第50车时,战俘们都看不下去了,他们开始骚动。约瓦克抗议道:“少校,这只牛已经26岁了,按照牛的寿命,它属于老年。你忍心让一个老军人干这么重的活吗?这样它会被累死的,你这是在犯罪!”
少校不得不放弃了。
第二天,少校让人把骑士带到了放风区。外面,是一片宽阔的草地,在通往草地的路上却密布着地雷。青草对牛的诱惑是致命的,只要它向那片草地奔去,就会犯了逃跑的营规,而它的下场也可想而知:被地雷炸得粉身碎骨。
果然,骑士被营外的青草吸引着,慢吞吞地走向那片草地。可当它走到营区外那条立有骷髅标志的白线时,就止步不前了。犹豫了片刻后,骑士转过身子,神态安详地回到了营区。
少校傻眼了,他没想到这头牛居然懂得什么是警戒线!
特殊看守
一个月过去了,骑士依然活着,这让李斯特将军十分恼怒。
将军的副官牵过了一只德国牧羊犬。将军说:“这是我的护卫犬,名叫‘野狼’。我已经签发了命令,授予它陆军少校军衔。从明天起,这条军犬负责看管那头蠢牛,不管它对那头牛做什么,你们都不要干涉——动物的事情,就交给动物去解决!”
少校只好把野狼带回集中营,和骑士关在一起。野狼一见骑士,就猛扑过去,又撕又咬。血从骑士的后腿流出,骑士愤怒了,瞪大眼睛,发出低沉的吼叫。突然,它猛地向旁边的铁丝网撞去,锋利的铁刺扎进了它的身体,也扎进了野狼的身体。野狼痛得嗷嗷直叫,松开了嘴。骑士乘势猛撞野狼,野狼滚倒在地,痛苦地哀鸣着。骑士抬起前蹄,准备给它致命的一击。
正在这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骑士盯着野狼,慢慢地放下前蹄,喘息着走到一边卧了下来。野狼从地上爬起来,躲到很远的地方,再也不敢靠近,凶恶的气势荡然无存。
第二天清晨,当大家心情沉重地看望骑士时,都喜出望外地睁大了眼睛:野狼和骑士依偎在一起,安静地躺着,丝毫也看不出它们是曾经殊死搏斗的敌人。更让他们惊讶的是,从那时起,这一牛一狗竟然成了好朋友!
无声对峙
接到报告的李斯特将军不能相信,自己一手训练的野狼居然会和敌人成为朋友!他赶到集中营,亲眼看到骑士和野狼和睦相处时,不禁怒火中烧,下令把野狼捉住,用惩罚叛徒的方式在营区广场把它当众绞死!
野狼的悲鸣声让骑士烦躁不安,它突然挣脱了看守,接连撞倒几个卫兵,向广场狂奔而去。它冲到了绞架旁边,把行刑的士兵顶倒在地,套在野狼脖子上的绳索滑落了,野狼得救了!
李斯特将军气疯了,盛怒之下拔出手枪,要亲手枪毙这头让他痛恨的老牛。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枪响的一瞬间,野狼一跃而起,挡在骑士面前!枪声过后,野狼鲜血迸流,一声不吭地跌落在地上,死了。
李斯特将军再次把枪口对准了骑士。骑士并不畏惧,平静地抬起头,默默地看着他。无声的对峙,就像23年前一样,面对着面,眼对着眼。23年过去了,李斯特的眼中仍然充满着仇恨和杀机;而这只老牛,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野性,眼中闪动的只是仁慈平静的光。
人们屏住呼吸,等待着另一声枪响。然而5分钟后,李斯特握枪的手无力地低垂了下去。克鲁伯少校在将军冷酷的独眼中,看到了惊恐和慌乱。将军收起枪,对少校说:“按军人的标准安葬我的狗,善待这头老牛。”说完,他转身默然走开了。
尾声
李斯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从一头牛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帝的光芒。”3天后,比利时境内所有的战俘营都接到了将军签发的命令:严格按《日内瓦公约》对待战俘,禁止一切虐待和虐杀战俘的行为。
战后,第六集团军的许多高级将领被比利时逮捕处决,而李斯特将军因为保护战俘的命令得到了比利时人民的谅解,他未被起诉,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骑士再次获得了军队的荣誉勋章。战争结束3年后,它安详地在威苏里城去世。李斯特将军、克鲁伯少校、约瓦克中士,这些曾经彼此敌对厮杀的军人们,都出现在它的葬礼上。
外国历史故事汇集大全总结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意大利钻石商人詹姆斯·阿萨尔逃离欧洲到了古巴。他在那里找到一条谋生之道:美军需要防水表,阿萨尔通过他在瑞士的关系,满足了美军的这一需求。
大战结束,美军不再买防水表,阿萨尔和美国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头,还剩下几千只瑞士表库存。日本人那时也需要表,但是没有钱,不过他们有的是珍珠——车载斗量的珍珠。不久,阿萨尔就教儿子做易货贸易——用瑞士表换日本珍珠。生意很兴隆,没多长时间,他的儿子萨尔瓦多·阿萨尔,就被人们称为“珍珠王”。
1973年的一天,“珍珠王”的游艇停靠在法国圣-特罗佩。一位潇洒的法国年轻人,让-克洛德·布鲁耶从邻近游艇上过来拜访。布鲁耶刚卖掉了他的空运公司,用这笔钱为自己和年轻的塔希提妻子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买下了一座小岛——珊瑚礁环绕着蔚蓝海水,堪称人间天堂。布鲁耶对萨尔瓦多介绍说,当地莹碧的海水中盛产一种黑边牡蛎——珠母贝。这些黑边牡蛎的壳里出产一种罕见之宝:黑珍珠。
那时候黑珍珠还没有什么市场,买的人也不多。但是布鲁耶说服了萨尔瓦多合伙开发这一产品,合作采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场上销售。但是萨尔瓦多首战不利:珍珠的色泽不佳,又灰又暗;大小也不行,就像早期步枪使用的小弹丸,结果萨尔瓦多连一颗都没卖掉,无功而返,回到了波利尼西亚。事情到了这种地步,阿萨瓦多本可以放弃黑珍珠,把库存低价卖给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做首饰,推销出去。但萨尔瓦多并没这样做,他又等了一年。他们努力改良出一些上好的品种,然后带着样品去见一个老朋友,哈利·温斯顿,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宝石商人。温斯顿同意把这些珍珠放到他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里展示,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萨尔瓦多在数家影响力广泛、印刷华丽的杂志上连续登载了整版的广告。广告里,一串塔希提黑珍珠,在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不久前还含在一簇簇黑边牡蛎壳里,吊在波利尼西亚海水中的绳子上,“养在深海人未识”的珍珠,如今来到了纽约城,环绕在最当红的歌剧女明星的粉颈上,在曼哈顿招摇过市。原来不知价值几何的东西,现在被萨尔瓦多捧成了稀世珍宝。就像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写的那样:“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外国历史故事汇集大全总结 3
在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上,曾经连续几十年都由一个黑眼睛、声音沙哑、常穿着红衣的矮个女人所占据,即使她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也无法撼动她这个能与美国总统亲密接触的位置。她采访了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的十任美国总统,她的尖锐提问曾让数位总统尴尬得下不了台,一度被小布什总统雪藏。在她身上,保持着美国新闻史上的多项纪录。7月20日,这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近70年的女性,在华盛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3岁。她就是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海伦·托马斯。
突破性别的藩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新闻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女性记者只能报道与烹饪、时尚、妇女权益等有关的内容,与政治有关的严肃报道是男性记者的特权。海伦·托马斯打破了这个特权。“海伦是个真正的先锋、开拓者,打破了对女性新闻工作者的世俗障碍。”奥巴马总统如此称赞她,“她采访了自肯尼迪以来白宫的每一位总统,在这期间,她总是让每一位总统,包括我自己,时刻保持警惕。”
海伦·托马斯高中时代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过她入读的底特律韦恩大学(现在的韦恩州立大学)当时并没有新闻专业。在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后,她来到了华盛顿特区,在《华盛顿每日新闻》打杂。在男性占主导的新闻编辑室里,她的工作主要是为记者、编辑们领取咖啡和甜甜圈。8个月后《华盛顿每日新闻》由于劳资纠纷大幅裁员,托马斯被解雇。1943年,她加入了合众国际社,为其无线电部门提供包括妇女报告、社会新闻、名人采访等方面的报道。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2年。
1955年,托马斯终于获得采访美国司法部、卫生部以及国会山等政府机构的机会,她的新闻报道越来越深入。1959年,托马斯和美联社记者弗兰·列文、《华盛顿邮报》作家艾尔森·卡珀等几位资深女记者,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访时,通过努力获准进入全国新闻俱乐部的新闻午宴。赫鲁晓夫就是在这次午宴上,发出了“我们要埋葬你们”的警告。该俱乐部通过国务院的帮助,可以预约聆听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发言,但在过去,即使工作突出的女记者都不允许进入。女记者们在1956年都只能待在阳台等地方,且不能参与提问。
托马斯通过她的抗争与努力,提升了女性在新闻行业的地位。1970年,合众国际社资深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梅里曼·史密斯自杀后,托马斯成为合众国际社驻白宫高级记者,是白宫记者团担任该职的首位女性,1974年成为该社驻白宫的总负责人。后来,她成为著名的格里迪朗俱乐部的首位女记者,也是白宫记者协会的首位女会长。
托马斯与美国总统们
1960年,美国大选年,肯尼迪与尼克松角逐总统职位。托马斯迎来了她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她得到机会去佛罗里达棕榈滩报道总统候选人肯尼迪一家度假的消息。为了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点,托马斯将采访重点放在美艳、孤傲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身上。随着肯尼迪选举获胜,读者对杰奎琳的新闻的需求大增。她采访理发店、服装店、餐饮店的店员,采访在肯尼迪家族聚会上弹琴的钢琴师,甚至还有为肯尼迪孩子提供尿布的供应商,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她与美联社记者弗兰·列文在杰奎琳生产的医院蹲点,密集地报道这位第一夫人的生活点滴,以至于杰奎琳无奈地称她们为“鹰身女妖”。托马斯因为报道第一夫人的新闻而出名,1961年1月成为合众国际社驻白宫记者,工作报道重心从总统家人延伸到总统决策。在肯尼迪的新闻记者会上,托马斯用那句经典的提问结束语“谢谢您,总统先生”,重新开启梅里曼·史密斯采访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新一轮的辉煌。
20世纪50年代初,在肯尼迪还没有结婚仍是参议员时,她与肯尼迪就有着特殊交情。1962年,她说服肯尼迪总统不参加白宫记者和摄影师周年晚宴,如果该晚宴拒绝女性参与的话。“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在肯尼迪的首肯下,白宫记者周年晚宴上有了女性的身影。托马斯在她的《白宫第一排:我的人生和时代》一书中说,肯尼迪是她最喜欢的美国总统,他有着了不起的智慧,他知道如何激励年轻人,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她见证了1963年7月肯尼迪与少年克林顿握手时的情景。
海伦·托马斯是个让美国总统又爱又恨的记者,她与总统朝夕相处,可以成为朋友,也可以用尖锐犀利的问题让他们难堪。她会质问尼克松越南战争什么时候结束,质问里根总统有什么权力使得美国在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老布什政府在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后宣布国防预算保持不变时,她质问“谁是敌人”;在奥巴马总统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她让奥巴马列举出中东有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至于,卡特总统一见到她提问就不自在,里根总统会把头低下或用手捂住耳朵,老布什总统则会说“哦,不!不要海伦”,肯尼迪总统说她放下笔和采访本就是个好姑娘。
约翰逊总统在位期间,得知女儿露西竟被托马斯写入合众国际社的报道中,他大为愤怒,曾向托马斯抱怨:“你透露她的婚姻生活,透露她准备何时怀孕,我很反感。”这样的事情多次出现,但并没有妨碍约翰逊对她的赏识。1967年底特律爆发骚乱,托马斯的家人正在那里,约翰逊得知后邀请她来白宫家中吃午餐。
1971年美联社驻白宫记者道格拉斯·康奈尔退休前,尼克松为他举办了一个离职派对,派对上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抢过话筒宣布托马斯与康奈尔订婚的消息。“终于,我挖掘到海伦·托马斯的新闻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托马斯是87名记者团成员中三名女记者之一。但是water door事件爆发后,托马斯站到了尼克松的对立面。她独家采访到了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的妻子玛莎·米切尔,后者在深夜给她打电话透露看到了尼克松竞选策略书,包括实施窃听的water door事件操作计划。当尼克松的撰稿人正在草拟辞职报告,打算次日宣布辞职时,她将这一事件披露出来。她承认自己虽然喜欢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但对尼克松总统不太欣赏。
托马斯的犀利虽然让人难以招架,但她得到了总统们的谅解,赢得了同事和政府官员的尊敬和爱戴。在她75岁生日当天,克林顿总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15分钟专访。1998年,克林顿以她的名义设立“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并在那年将第一届成就奖颁给了她。在她89岁生日那天,与其同一天生日的奥巴马总统给她送来了蛋糕。
异见引发的风波
或许是因为出身于一个黎巴嫩裔美国家庭,在中东问题和以色列问题上,托马斯与其他的新闻记者有着不同的观察和意见,常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表示质疑,并引发争论。小布什的发言人托尼·斯诺曾回应她说:“谢谢你的真主党视角。”托马斯认为小布什政府对法律是最为漠视的。2003年,她向加州《和风日报》的记者透露正在写一篇“美国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的报道。被小布什知道后,托马斯就被白宫新闻发布会拒之门外了。其间她向小布什写信致歉,小布什也表示接受道歉,但她还是有3年未能参加白宫新闻发布会。2005年,当她再度被允许参加新闻发布会后,立即向小布什抛出了尖锐的问题:“您作出的入侵伊拉克的决定让数千名美国人和伊拉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入侵伊拉克的每一个理由都被证实是不成立的。请问您为什么要开战?他们并没有对你或对我们的国家做什么。”小布什回答:“他们的确做过。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庇护。基地组织就是在那里受训的。”她反驳道:“我说的是伊拉克。”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卡特里娜·霍伊维尔在悼念托马斯的文章中指出,9·11之后,美国被国家安全问题的大雾所笼罩,华盛顿的许多媒体和记者们畏首畏尾,不敢提出异议,生怕被人认为他们不爱国,尽职地响应政府发起的战争。托马斯是当时少数的异类,曾公开批评她的媒体同行们从来不向小布什提出尖锐深刻的问题。她曾说过:“我根本不信会有一个政府不想管理、掌控,或者策划新闻。白宫总是想把总统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再自然不过,任何一个政府都希望记者把他发布的新闻当作福音,不加任何质疑。”“政府可以宣传它的立场,而记者的职责是挖掘真相。”
2000年由于合众国际社被收购,托马斯离开了这家工作了57年的媒体,成为赫斯特新闻社驻华盛顿的专栏作家。不久,她又回到了白宫新闻发布会现场,不过她的座位在后排,直到2006年才再度回到前排。2010年5月,犹太学者、独立电影制片人戴维·内塞诺夫问托马斯怎样评论以色列,她回答:“让他们滚出巴勒斯坦。记住,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被侵占了。这是他们的土地。”在被问及犹太人应该回到哪里时,她说道:“他们应该回家,波兰、德国、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此言论一出,各种批评接踵而至。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谴责她的言论具有“攻击性,应受到谴责”,白宫记者协会也难得发出警告,称她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最后,托马斯不得不从赫斯特新闻社辞职。2011年1月,记者协会宣布取消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她漫长的职业生涯由此蒙上一层阴影。由于她的反犹言论,在她逝世后,哈马斯组织哈桑旅在网上对其表示哀悼。
在托马斯离世后,许多媒体和记者纷纷撰文对托马斯在新闻事业上的贡献予以赞扬,也有一些批评人士对她的所作所为表示质疑。《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乔治·戈德堡认为,托马斯是个左翼人士,她的反以色列立场不能归结于她的黎巴嫩裔家庭血统;在water door事件中,她从精神不太稳定的玛莎·米切尔那里获得独家信息,这有违职业道德。他引用一个评论家的话说,托马斯获得多个奖项,但没有一个奖项提到她对新闻以及女性保护做出了什么贡献。记者安德鲁·弗格森说:“人人都钦佩海伦,虽然没有人能告诉你为什么。”
托马斯自称是个自由主义者,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很少关注个人生活。直到51岁才结婚,丈夫在结婚4年后患上老年痴呆症,1982年去世,没有子女。在工作上她有着无穷的动力,她每天早上6点之前就会到达白宫的办公室,以至于老布什总统也会忍不住来偷偷试探她是否真的这么勤恳。她曾陪同9位总统出国访问,即使到了七八十岁,她也比那些年轻的记者们更能适应前往世界各地出差的状况。她在白宫工作了近50年,一直坚守的是这样一份信念:“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
外国历史故事汇集大全总结 4
鳄鱼吃人的事,古今并不少见,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过近千名日本侵略军遭鳄鱼袭击并被吃掉的事情。
位于孟加拉湾东岸缅甸的兰里岛,以风景秀丽闻名。小岛周围水面波平如镜,水中到处矗立着数不清的莽莽苍苍的“山脊”,其实这些“山脊”是鳄鱼———这是一座著名的鳄鱼岛,岛上长期居住着数万只鳄鱼。它们借助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特有的保护色,平静地生存和繁衍。
1945年2月19日,太平洋战争已接近尾声。在孟加拉湾海域巡逻的英国舰队截击了一支企图从海上撤回日本的侵缅日军船队(由于记录的残缺,这支日军的番号无从查考)。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英军舰队力量远胜于日舰,不一会儿,日军的几艘护航炮艇被击沉。装载有1000多名日军的两艘运输船,慌忙驶到兰里岛周围,日军在那里登陆。日军打算把兰里岛作为阵地负隅顽抗。
岛上日军的顽强抵抗给英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激战到天色渐晚,英国舰队一时很难消灭这股上岛的日军部队,于是一边对小岛进行海上封锁,一边研究和制定第二天的作战方案。各舰指挥官接到命令后陆续地来到了指挥舰上。
入夜,疲惫的日军七零八落地躺在地上。正当他们准备好好睡一觉来应付第二天的战斗时,突然,他们白天没有注意到的那些鳄鱼蹿出水面,向他们凶猛地扑过来。原来,当英日海军白天激战时,鳄鱼被吓得藏入了水中。
天黑以后,随着潮水退去,一群群鳄鱼都被岸上死伤士兵身上发出的血腥气味引了出来。已经疲惫不堪的日军被突如其来的鳄鱼的凶猛进攻惊呆了,他们虽然拼命用机枪、步枪向鳄鱼射击,但还是招架不住鳄鱼群的凶猛袭击,顷刻间,惨叫哀号之声响遍整个岛屿。
在岛外指挥部里,英国军人正在讨论,突然舰上执勤人员急匆匆地跑来报告说,岛上日军突然传来激烈的枪声和乱哄哄的喊叫声,估计可能是与其他部队发生了战斗。
这种情况让英军非常困惑。指挥官询问值班军官有没有部队同英军联系,值班军官回答说没有。舰队指挥官立即下令派遣一艘小艇去调查情况。
东方发白的时候,前去侦察的小艇飞速返回指挥舰报告,从艇上下来的侦察兵个个脸色苍白,一副恐惧的样子。“报告长官,全是死人,还有鳄鱼!”被惊吓过度的侦察兵语无伦次地说。
当英国军队上岛时才发现,满岛都是被鳄鱼撕碎了的日军尸体和上百只被枪弹击毙的鳄鱼尸体。1000多名日军几乎都成了鳄鱼口中的美味佳肴。整个小岛都被血水染红了。最后,仅找到了20名幸存下来的日军士兵,但看上去,这些幸存者的神经已彻底崩溃。
外国历史故事汇集大全总结 5
马克·吐温童年的时候很淘气,经常旷课。有一天,他又没有去上课。妈妈非常生气,就罚他去刷围墙。
围墙足足有三米高,刷墙实在是为难他。无奈,马克·吐温只好接过妈妈给的涂料和工具,随意在墙上刷了几下。毕竟他没有粉刷经验,刷过和没刷过的位置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个球场上。马克·吐温坐在那里垂头丧气。
他的一个伙伴桑迪看见了,提着水桶跑过来。马克·吐温就扯着嗓子喊:“桑迪,你来给我刷墙,我去给你提水吧。”桑迪也不想去提水,听马克·吐温这么一说,有点动摇了。“你要答应,我就把我肿了的脚趾头给你看。”马克·吐温看迪桑有点犹豫,就加了一句。
马克·吐温的脚指头被一只放屁虫叮了一口,肿得很高。而放屁虫这个名字,在桑迪眼里,是非常奇怪的,而且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种昆虫。所以当马克·吐温说让迪桑看他的脚趾头时,迪桑终于经不住诱惑了,瞪着眼睛看着马克·吐温解开脚上包着的布。就在这时桑迪提着水桶拼命跑开了,因为他的妈妈过来了。
过了一会儿,马克·吐温又一个伙伴罗伯特走来,一边走,一边还啃着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马克·吐温馋得直流口水。
突然,马克·吐温站起身,十分认真地刷起墙来,每刷一下,都往后站,打量一下效果,就像在欣赏一位大师的杰作。
“我准备去游泳。”罗伯特说,“不过我知道你现在去不了。你得做苦力,对吧?”
“什么?你说这叫做苦力?”马克·吐温高声叫了起来。“要说这叫做苦力,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个小孩能天天刷墙玩呀?”马克·吐温边说边卖力地刷着,似乎能从中得到无尽的快乐。
罗伯特没想到刷墙也这么有趣,在一旁看得入了迷,连苹果吃着也不那么甜了。“嘿,活计,让我来刷刷看。”
“那不行,这么好的活,我可不能随便交给别人。”马克·吐温一口回绝了。“那我把这苹果给你!这下总可以了吧!”
小马克·吐温终于把刷子交给了罗伯特,找了个阴凉地,津津有味地吃起苹果来。罗伯特在一旁卖命刷墙,似乎很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刷墙机会。
接着,一个又一个男孩子从这里经过,起先都高高兴兴想去度周末,但他们都被马克·吐温劝说住了,一个个都想留下来试试刷墙的感受。
一下午,一面那么宽的墙被刷完了,尽管看起来有些像没有上好色的地图。不过马克·吐温很知足,很开心。
外国历史故事汇集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