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史记中的100个故事》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社会事件。研读《史记中的100个故事》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还能以史为镜,汲取先贤的智慧,从中感受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中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1

【赵奢秉公执法】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长官。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2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出自《平津侯主父列传》。

释义: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

大臣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太过分了!”

主父偃说道:“我从青年时就出外游学,达四十多年,弄得双亲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朋友不愿收留我,投在将军门下时其他宾客都厌弃我,我困厄的时间太久了。现在我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

这说法类似于后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出自《张耳陈馀列传》。

释义: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

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陈馀比张耳小,他对张耳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因为张耳、陈馀对于恢复赵地的功劳是同样的。

陈馀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

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

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发现受骗后,就投向了项羽一方。韩信与张耳破赵地,斩杀了陈馀。

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3

传说在帝尧时期4102,黄河流域经1653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4

秦二世又派使者对蒙恬说:“的过错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效忠建功,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在外驻守,即使是我被囚禁,我也有足够的势力叛乱朝廷。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没有反叛,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在襁褓之中,周公旦背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

成王病重时,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是我当权管理朝政,如果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上天要惩罚我,那么就应该由我承受,请您保佑我的国君平安无事。’他把这些祷词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可以说是非常虔诚了。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早就想作乱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乱。’

成王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他杀死了那个造谣生事的大臣,把周公旦请回来。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却能知错能改,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过错可以改正重新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自己的不足,多方听取意见,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我之所以说这些,不是逃避罪责,而是要以死相谏,希望陛下为天下黎民百姓深思啊。”

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参考整理 5

扬名立威李广是陇西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并亲手捉住燕太子丹,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李信家原本在槐里,后来迁到了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一手好箭术,李广受到家庭的熏陶,年轻时就精通骑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随汉军出击匈奴。因为他本领高强,斩杀敌人首级很多,被汉廷任命为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出任郎官,又出任过武骑常侍,年俸八百石。李广曾经跟随文帝出行,皇帝知道他勇猛非凡,曾经冲锋陷阵、攻城拔寨,还能够格杀猛兽,便对他叹息说:“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你在高祖的麾下,被封为万户侯是不在话下的!”

孝景帝继位以后,李广出任陇西都尉,后来调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他曾经在昌邑城下的战斗中,勇猛冲锋在前,一举夺取敌军的旗帜,因此而扬名天下。后来梁王私下里授予李广的印绶,李广竟大方地收下了,所以,回朝以后,天子虽然没有怪罪但也没有对他封赏。

此后,李广被调任上谷太守,几乎每天都与匈奴兵作战,而且每次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典属国公孙昆邪对天子哭诉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倚仗自己的才能多次与匈奴硬拼,恐怕会有不测。”于是,天子调任李广为上郡太守。此后,李广转任边境地区多个郡的太守,如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在职期间,他因为作战奋勇,而扬名于边塞内外。或许一时糊涂,他竟然没有看透皇家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攻打,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印章,触动了景帝的忌讳,所以景帝一朝,即便李广功绩再高,也没有被封侯拜相。

讲一讲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史记中的100个故事》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社会事件。研读《史记中的100个故事》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还能以史为镜,汲取先贤的智慧,从中感受古人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中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史记中的故事1司马迁受辱写《史记》:挫折其实是一种财富【历史典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过史官,父亲司马谈曾是汉朝的太史令。受家庭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