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历史故事

历史长征故事有哪些整理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长征路上艰难险阻,饥寒交迫,是人类历史上的 伟大奇迹。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长征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历史长征故事有哪些整理总结 1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泽东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周恩来答应了。可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吃吧、你们吃吧!”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

历史长征故事有哪些整理总结 2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历史长征故事有哪些整理总结 3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描述了一个经典的章节,叫做“担架上的‘阴谋’”。

这件事还要从长征开始时的两个“三人团”说起。

两个“三人团”

两个“三人团”,一个是长征前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权力机构“三人团”,掌握着中央红军的指挥大权。

另一个“三人团”是指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三人。当时毛泽东患疟疾刚刚治愈,身体尚未恢复;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重伤后,一直未愈,只能靠担架行军;张闻天身体尚好,一般是骑马行军,工作繁重时偶尔也坐担架。他们一起随军委纵队行军宿营,形成了一个新的担架上的“三人团”,后来被称为“中央队三人团”。

在担架上和篝火旁的朝夕相处,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提供了一起交流意见的很好机会。毛泽东向他们分析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使他们明辨了是非,转变了立场,开始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只要博古、李德仍然掌控军队,错误指挥就很难避免

由于长征初期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红军在湘江战役中伤亡极为惨重。

为挽救危局,从过老山界到遵义会议前的这一段时期,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中央政治局内部公开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是单纯防御、短促突击、打阵地战等军事指挥错误造成的;撤离苏区的突围又演变成逃跑主义,消极避战;在敌人已经张网以待时,仍然机械地坚持到湘西会合的原定计划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提出应改变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

毛泽东的建议得到张闻天、王稼祥的鼎力支持,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也赞同毛泽东的意见,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在黎平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正式决定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由于博古、李德仍然占据着军事指挥权,他们对黎平争论的失败耿耿于怀,不甘心放弃他们的错误战略方针,仍在时时找着机会转向湘西。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深刻认识到,只要博古、李德仍然掌控军队,错误指挥就很难避免,军委集体领导体制就很难确立,党和红军随时都可能陷于灭顶之灾。他们心急如焚。王稼祥向毛泽东坦率地表示自己对当前形势的忧虑,认为这样下去不行,应该把李德等人“轰”下台。

橘林谈话,商请毛泽东出来指挥

1934年12月20日,军委纵队到达黄平。在一片茂密的橘林里,张闻天、王稼祥头靠头地躺在各自的担架上。王稼祥问张闻天,红军最后目标,中央定在什么地方?

张闻天说,没有确定的目标。这仗这样打起来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

王稼祥当天晚上就将张闻天的想法打电话告诉彭德怀,然后又告诉毛泽东。这消息在刘伯承等几位将领中一传,大家都赞成要开个会,让毛泽东出来指挥。随后,中央政治局猴场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不过乌江、回头继续会合红2、红6军团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随后又停止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央队三人团”继续商讨如何开好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主导下,他们商定了发言提纲。

遵义会议开始后,博古作了报告,周恩来作了副报告。随后,张闻天首先站起来作了“反报告”,按照他们三人已经拟好的提纲,旗帜鲜明而系统地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错误军事指挥。会议第二天,毛泽东做了长篇发言,深刻剖析了错误军事路线的症结所在;之后王稼祥发言,表示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发言和张闻天的“反报告”,提出由毛泽东指挥红军。毛泽东的发言和张闻天的“反报告”主导了会议方向,定下了会议基调。

历史长征故事有哪些整理总结 4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突然敌机来袭,贺子珍为了抢救红军伤员,被炮弹炸伤,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历史长征故事有哪些整理总结 5

  1934年10月28日,红三军和红六军团主力在南腰界会师后,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转移,旋即挥师向湘西转移,进一步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

  为了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三军和红六军团特建立黔东独立师(以下简称独立师),坚持在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川河盖一战,是独立师在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最后一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独立师虽因弹尽粮绝而失利,但却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主力的任务,英勇悲壮,可歌可泣。

  连续作战的独立师濒临绝境

  7月30日,从秀山洪安出发,穿过弯弯曲曲的“四十五道拐”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位于川河盖上的楠木村。

  在秀山,土家族人习惯把海拔较高的平坝称为“盖”。川河盖,便是一座形似桌子的大山,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距离楠木村村委会不远处,竖立着一座10米多高的纪念碑,碑文简略地叙述了独立师血染川河盖的故事。

  我们的采访,便从这段悲壮的历史开始。

  原来,自红三军和红六军团主力东征后,川湘黔三省近万敌军,趁苏区军事力量空虚之机,联合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从原来的方圆200余里缩小到数十里,人口也从约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独立师面临极大的困难。

  在与敌人周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独立师以苏区为中心,打退各路进攻,牵制了敌人10多个团的兵力。但由于连续作战,独立师伤亡严重,弹药奇缺。这时,敌人向苏区中心步步进攻,黔敌李成章集中了近2000人的兵力,分三路向独立师发起攻击。

  独立师奋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伤亡惨重,只剩下不足300多人的队伍。时值入冬,大雪即将来临,加之敌人不断增兵,包围圈越来越小,并且封锁了下山的所有道路,独立师的处境十分危急。

  为了冲出绝境,保存革命力量,黔东特委决定独立师退出梵净山,向松桃方向突围,然后东进湘西,寻找红三军和红六军团主力。

  仅有数十人在川河盖突出包围

  1934年11月27日,独立师经秀山龙子坳、红岩,沿星子岩的悬崖峭壁而上,进入川河盖高地。位于川湘交界处的川河盖地形复杂,常年云雾迷漫,长期被川湘多股团匪占据,这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28日拂晓,独立师冒着大雾疾进,准备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湖南境地。行至大板场时,突然遭到民团文代章的拦截。由于迷雾笼罩,红军难以辨别方位,加之子弹缺乏,只得仓促应战,沿着周家坨、一碗水、平坝子一线,且战且退抵至龙家寨。

  为了尽可能保存革命力量,师长王光泽果断决定将部队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团长秦贞全带领;一路由王光泽带领。两路红军在迁回行进中,又遭土匪王尊禄和涌洞团防的堵截,弹尽粮绝的红军被迫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经过激战后,最终独立师仅有数十人突出敌人的包围,分批进入湖南保靖县的野猪坪,向永顺方向前进,终于找到了主力部队。师长王光泽一部被冲散后,他只身一人化装成卖辣椒的农民去湖南找红军主力。他在途经上川时被敌人发现后被俘,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被杀害于酉阳龙潭邬家坡。

  救治小红军 军民亲如一家

  “川河盖一战,由于独立师长期同几十倍之敌作战,部队得不到给养和休整,因此战士们虽浴血奋战,但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而大部伤亡失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史专家刘济平说,独立师长期转战川黔边区,同川黔边区人民生死与共,军民亲如一家,情同手足。

  采访中,楠木村村干部杨再国带我们来到涌洞乡红军烈士墓一带。杨再国指着附近的草丛说:“这里曾掩埋着七八个红军,是当时的村民把他们的遗体搜集起来掩埋的。还有一名小红军的遗体,也是由当地的村民掩埋的。”

  经考证,这名小红军当年只有15岁,村民杨胜堏从周家凹的草丛里发现了他。杨胜堏把他藏到附近一座寺庙里,每天给他送吃的。但仅仅几天后,虚弱的小红军还是因负伤加上患痢疾,不幸去世。

  “独立师大部分都在川河盖一战中英勇牺牲,但烈士的英名永远与川河盖的山水共存,他们的丰绩永远镌刻在秀山人民心中。”杨再国说,前不久,村委会和村民商议,准备筹款在烈士墓附近的红军掩埋处立个纪念碑,“为的就是要让红军浩气长存,让烈士精神不朽。”

历史长征故事有哪些整理总结_精选范文网

长征路上艰难险阻,饥寒交迫,是人类历史上的 伟大奇迹。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长征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长征的故事1 1934年10月28日,红三军和红六军团主力在南腰界会师后,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转移,旋即挥师向湘西转移,进一步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 为了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三军和红六军团特建立黔东独立师(以下简称独立师),坚持在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川河盖一战,是独立师在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最后一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独立师虽因弹尽粮绝而失利,但却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主力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