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整理
相关文章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之古训,与您穿越时空,思接万载,装载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历史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整理 1
在《说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尹子奇,乃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18岁就做了邑宰(即后来的县令),历史上称其为“娃娃邑宰”。
县令虽不是什么大官,却也是一个县的最高长官,职权相当大。年仅18岁就能做到这个位置,尹子奇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时,齐国西南重镇阿城(东阿县古城所在地)连年战乱,匪患无穷,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魏国人经常越境到阿城抢劫财物,更加加重了阿城百姓的负担。
齐宣王想要把阿城治理好,他在各地招揽人才,并接连派了七个人去做阿城的地方官,可他们都没有完成任务,阿城所处的困境没有得到改善。
久而久之,阿城就变成了齐宣王的一块心病。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观察,齐宣王发现了一位18岁的少年尹子奇,他听说尹子奇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打算让尹子奇去做阿城的邑宰。
虽然尹子奇的名声很大,但是齐宣王对他还是不怎么放心,在齐宣王看来,尹子奇还只是个“娃娃”呢,一个娃娃真的有实力治理好阿城么?可是,还能怎么办呢?他派去的七个家伙全都失败了,他已经无计可施,干脆死马当活马医吧,只不过在尹子奇出发之前,他还要考验一下他的能力才行。
于是,尹子奇出发前被召进了宫中,齐宣王问他:“治理天下的根本和要领是什么呢?”
尹子奇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君主任用官吏,不循私情,亲近贤人,赏 赐有功之人;使政治平正,人民安乐,所有的人能各得其所。这样,天地自然会顺从我而正常,凶灾自然就会离开我们而消灭。如果君主任用官吏,不是亲属就是私宠的人;喜爱的不是美女就是专事拍马的人;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就当作好人,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就当作坏人;高兴的时候就随便奖赏,发怒的时候就乱用刑罚;一天到晚只顾吃喝玩乐,把政事丢开不管,使老百姓受到冤枉残害。那么,就是四季风调雨顺,地里边也长不出好的庄稼来,社会也不会安宁,失败和乱亡就不可避免地到来。”
齐宣王听完尹子奇的回答,微笑着点头,他十分赞同尹子奇的政见。经过这番问答,齐宣王已经对尹子奇的实力有所了解,便放心的让尹子奇上任去了。
可是不到三天,朝廷上下就对此事议论纷纷,很多大臣都认为齐宣王是病急乱投医,阿城一向难以治理,如今大王还派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去阿城,这不是闹着玩儿吗?俗话说的好,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若尹子奇捅了篓子,那就大事不好了,毕竟阿城可是齐国西南的重镇呢!
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齐宣王收回成命。齐宣王被大家说得信心全无,只好连忙派使者把尹子奇追回来。使者追上尹子奇的时候非常惊讶,他二话不说立刻掉转马头,回宫向齐宣王禀报,说:“尹子奇带着五六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同行,大王不是担心尹子奇年轻没经验么,现在他有沉稳的老人辅佐,想必一定能将阿城治理好的。”
齐宣王觉得使者说的有道理,就没有再追回尹子奇。尹子奇到达阿城后,整理了前几任邑宰没有治好阿城的教训,和几位经验老道的老人一起商量办法,在阿城整顿民风,铲除匪患,迅速稳定了民心。为了更好的治理阿城,尹子奇招贤纳士,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阿城变得越来越好。
魏国听说阿城的邑宰是个十八岁的娃娃,轻蔑不已,立刻派兵来攻打阿城。尹子奇发动全县百姓顽强抵抗,打得魏兵抱头鼠窜。尹子奇打败魏军的事很快就传遍了齐国,齐人都对他称赞不已。齐宣王大喜,将尹子奇连升三级!
历史上18岁的县令本就不多,尹子奇能做得这般出色,足以被世人铭记。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整理 2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历史故事大全5
秦始皇,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皇帝,千古一帝!在他的身上,有秘密、有功绩、有罪孽、有希望。仿佛有他坐镇的秦王朝,似乎真的能够像他所说的那样,一世、二世、三世......传世千秋万代。 可惜,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亲手缔造的大秦帝国,便是毁在了自己生前最亲近的两个人手里。他们一个是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一个是自己最宠信的大臣赵高。 很多人都说秦始皇晚年时期才迷上了求仙问药之事,可我却要说,秦始皇原本就是一个信奉神仙的人。自他继位秦王以来,他便开始考虑自己死后要葬在哪里,什么规模之类的。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啊,就有这么高的觉悟,可见他早已对神仙一事深信不疑,而且也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长生不死的方法。 秦皇岛便是因秦始皇求仙问药而闻名于世的城市。距今两千多年前,在秦皇岛这个地方,秦始皇曾留下了他的足迹。 公元前215年,又到了秦始皇几年一度的出巡的日子,他来到了“碣石”,并刻《碣石门辞》。当时,燕国方士卢生当红,秦始皇被其迷惑,不但相信了卢生,还派遣卢生乘船出海寻找仙人足迹。 就是这件事,秦始皇和卢生都曾驻跸于秦皇岛,所以这个地方才得了这么个名字。 更早以前,秦皇岛这个地方叫做碣石,古国孤竹也在这个地方附近建都。 正所谓,一个人,一座城,秦皇岛便是秦始皇的城。其实秦王朝版图下的所有城池,都是秦始皇的城,但只有这一座城敢以秦始皇的称号来命名。 秦始皇为什么想要长生不老,他究竟有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办法,他派去寻找神仙的徐福到底去往了何处? 后世的皇帝,也有不少人追求过长生不老,但是都没有成功。其中和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大帝也是一名求仙爱好者,也为此杀了很多人。在这一点上,汉武帝远远不如秦始皇,因为秦始皇一生中从未滥杀过一个无辜的人。 就算是焚书坑儒,他杀的、坑的也是反抗他统治的家伙,是扰乱社会秩序的作乱分子,本来就是犯了罪的。 试想一下,如果秦始皇真的找到了长生不老的办法,至少能活得长久一些,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命运会不会改变,中国古代千年的历史会不会被扭转? 既然想追求长生不老,这说明秦始皇不想死,他想要与天同寿,证明自己是天下第一人,是至尊! 如果秦始皇站在我们面前,面对他的无上威仪,大家会作何反应?曾经的一部旧片《寻秦记》,讲述了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秦朝。古天乐演得很好,知道嬴政身份的那一刻,他觉得特别了不起和自豪。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这样的吧!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整理 3
有一个叫柳冕的秀才,由于几次应试都没中,因此他最怕听到“落”、“落第”一类的字眼,连这类的同音字也不让说。谁要是犯了他的忌讳,他便大发脾气,出言不逊跟别人争。要是他的仆人误犯了忌讳,他还会鞭棍相加,搞得仆人跟他说话时总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可是越害怕就越紧张,越容易出错。
这一年,柳冕去省城应试。他骑着马,仆人挑着行李书籍随他一同赶路,忽然,一阵风吹来,柳冕的帽子吹落在地,仆人慌忙跑着去拾帽子,并大声说道:“主人慢走,主人停下,您的帽子落地了!”这柳冕心头一惊,因“落地”正好与“落第”同音,他好不生气,用马鞭怒指仆人说:“狗奴才,胡说八道!不准说‘落地’,这叫‘及地’(谐音“及第”)!记住了吗?再瞎说看我不揍你!”仆人唯唯诺诺,诚惶诚恐;一边将帽子给主人戴上,一边说:“主人,这回把帽子戴牢一些,就再也不会及地了!”
这秀才一听更生气了,一鞭子便打到仆人身上,仆人被打得糊里糊涂,不知又是犯了什么讳,无奈,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秀才来到省城参加应试,过了一段时间,考试发榜了,他急忙打发他的仆人前去看榜。仆人来到发榜的地方,将榜上姓名从头到尾看了三个来回,就是不见“柳冕”两个字,仆人知道这回秀才又“落”了,可是回去怎么对主人说呢?因为主人是最恨那个“落”字。
仆人想去想来,忽然想起秀才平日里绕开“落”字而用其他字替代的办法,比如说,秀才常把“安乐”(“乐”音同“落”)说成“安康”,用“康”代替“乐”,于是仆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较合适的字来。
仆人回到住处,一进门,秀才立即满面春风迎上去问:“喂,我考中了吗?”仆人低着头,小声应道:“主人,您‘康’了。”
柳冕自然明白这“康”字的意思,他唯恐仆人再说出那“落”字,便赶紧打发仆人出去。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整理 4
以前,有个举人叫刘蕡,他是个直言不讳之人。他为人正直,意见鲜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身边的人都是这么看待他的。
唐文宗李昂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地看,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蕡,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结果,跟刘蕡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刘蕡却落了选。刘蕡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委屈了他。中选的举人说:“刘蕡落选,我们倒中了榜,太叫人惭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之下过日子,自己也很气恼,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做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召见郑注,发现郑注口齿伶俐,像是个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大人。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权。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也发白了。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历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从这个事件后,宦官把唐文宗严密监视起来,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过。过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这就是唐武宗。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整理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因为这场战争而伤亡的人数达7000余万人。
这场战争中有两个阵营,一是以德国为首,日本、意大利组成的轴心国,另外一个则是由反对轴心国的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国。这场战役虽然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轴心国在这场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却绝不能被遗忘!
德国和日本,是战争中的虎狼、魔鬼,特别是日本,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无法抹杀的仇恨。然而轴心国中的意大利,相比德国和日本的恶毒、残忍,简直就是个逗比。
意大利政府,虽然与德国政府和日本政府,一样有着一统江山的强烈欲望,可惜士兵不给力,让它在这场战争中,就像个打酱油的逗比。还有更毒舌的说法,说意大利不是轴心国的,而是同盟国派过去的汉奸。
德国和意大利当初签订著名的《钢铁条约》时,希特勒的将军们曾经对此作出过分析。他们对希特勒说:“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就相当于我军增加10个师的力量;如果意大利加入对方,我们用20个师就能搞定它;但如果意大利要加入我方,我军就必须耗费50个师的力量去保护它。”事实证明,还真就如此!
在整场战争中,意大利一直在给希特勒拖后腿。同盟国最后能在这场恶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意大利确实是出了力的。
当初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原本是打算在秋季结束,但是却不得不因为意大利而推迟作战,最终战争进入了苏联漫长而严酷的寒冬。
在德国发动对苏作战之前,墨索里尼一心想要创造自己的“战争神话”,于是发动对巴尔干小国希腊的进攻。意大利投入兵力八万,飞机坦克俱全,而希腊却只有三万守军。他原本以为这场战争是一场“军事散步”,却不想是一场特别丢脸的滑铁卢。
在对希腊战争中的连续失败,甚至被反攻,使得意大利只有调头求助德国。而面对小伙伴的求救,德国也只能放弃进攻苏联的计划,调转枪口攻打希腊。
德国用四个月的时间拿下希腊和整个巴尔干半岛,但是也意味着接下来对苏作战,会陷入俄罗斯严寒恶劣的环境中。德国最终在欧洲战场的失败,与天气因素脱不开关系。
除了希腊之外,意大利还插手英国在北非的殖民地。他对北非的开战,使得德国不得不加入北非战场,陷入三线作战之中。
意大利上层统治者给德国找麻烦,下层士兵也不给力。意大利士兵绝对算的上是二战中,投降最快的士兵。他们投降的原因千奇百怪,让人哭笑不得。
在中非战场中,五百名意大利士兵奉命坚守一个阵地。阵地用结实的混泥土掩护,意大利士兵手上还有先进的武器和德国给的两门大炮。英军这边人数少,装备差,原本以为会很难打,不抱希望。却不想战争刚开始,对面意大利人就把门打开投降了。
英国人询问他们为什么投降,意大利士兵表示,德国虽然给了先进的武器,但是却没有给撬棍,他们打不开弹药箱。
北方战场,英军与意大利军队遭遇。本以为是场恶战,但是对面的意大利人就象征性的一通乱射,然后就投降了。当问及投降原因时,意大利军官表示他们已经打完最后一颗弹药了。收编俘虏的英军,看着地上堆满了的弹药枪支,表情难以形容。
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