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整理合集
相关文章
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整理合集 1
一、知识回顾 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 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 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 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 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六、课堂小结 升华情感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整理合集 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4、“一五”计划的成就: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1953年底,鞍钢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⑦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⑧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颁布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地点:北京
(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整理合集 3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八一建军节来源于南昌起义)
放弃攻打大城市计划,改向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⑴总结: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以俄为师,坚持城市斗争的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⑵启示:井冈山的胜利说明了革命与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即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必须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⑶井冈山会师:①会师双方: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②地点:井冈山;③会师结果: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④领导人: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2、两万五千里长征
⑴原因:1933年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指挥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⑵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⑶经过: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进行战略转移: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红军只剩三万多人)——强渡乌江(夺取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
缴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途径11省;(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
⑷胜利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⑸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③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⑹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等。
⑺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地点:贵州遵义
③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
④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
1、概况:①目的:实现侵占中国,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步骤;②时间:1931年9月18日;③借口:柳条湖事件;④过程: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驻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⑤结果: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
2、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二、西安事变★
1、爆发背景: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缴”共;③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④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联共抗日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组织者: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
4、过程: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5、结果: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日军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悍然向卢沟桥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影响)。
2、抵抗: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等指挥部队奋勇抵抗,英勇牺牲。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①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②工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①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又向南京进犯;②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③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④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三、启示:①牢记历史,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死灰复燃;②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③反对战争。崇尚和平;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①时间:1937年9月;②地点:平型关;③部队名称:八路军一一五师;④意义:抗日战争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2、台儿庄战役:①时间:1938年;②地点:山东台儿庄;③指挥者: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④意义:抗日战争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3、百团大战:①时间:1940年8月;②地点:华北;③指挥者:彭德怀;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⑤主要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伪军据点;⑥结果:歼敌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据点近3000个;⑦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①时间:1945年7月;②地点:延安;③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④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⑤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注意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5、抗日战争的胜利:①1944年到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击,取得一系列胜利;②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③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与启示
⑴原因:①中国: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②世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③日本: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⑵意义:①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⑶抗战胜利的启示:①坚持党的领导;②国共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发展经济,提高国力。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18课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一、重庆谈判(政治斗争)
1、抗战胜利后各方设想:①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②中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③美国:扶蒋反/共;④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重庆谈判:
⑴时间、地点、人物: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
⑵双方目的:①蒋介石: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主要目的),也为了欺骗人民;②中共: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⑶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上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
⑷影响:①中共:表明和平诚意,争取政治主动;②蒋介石:被 迫承认和平建国方针,如果发动内战,政治上孤立被动。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军事斗争)
㈠战略防御(1946.6—1947.6)
1、全面进攻:1946年,蒋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内战初期,国民党处于优势地位,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2、重点进攻:1947年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动撤离延安(原因:敌强我弱,保存实力),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㈡战略反攻(1947.6—1948秋)
1、时间、人物、军队: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翼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挺进大别山的原因:①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②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③群众基础较好。
3、意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㈢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整理合集 4
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二、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2、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3、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4、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依线巩固内化知识
学生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四、题例剖析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五、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练习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题型应多样化,题量应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回答问题的技巧。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整理合集 5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2、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1992年,南方谈话。(1)背景:苏联解体,人们面临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2)谈话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3)南方谈话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1992年,中共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6、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总结:1、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改革开放不断前进。
2、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内容: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2007年,中共十七大,内容: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3、2012年,中共十八大,内容: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4、2017年,中共十九大,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容:①新时代是我国的历史方位。②我国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三、我们如何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启示: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 含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为实现中国梦的努力方向(如何实现)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四个全面”战略目标
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江苏调研)
意义: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3、新发展理念 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意义:新发展理念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中国最紧迫的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三、经济建设成就
1、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3、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人民币国际化。
材料研读: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答案:中国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是经过改革开放证明了的正确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和国情
2、确立过程:制度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法律化——《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法》
3、实施:194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4、制度的意义: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③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主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二、为实现各民族共荣繁荣的措施
1、政治: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意义:这些地区买进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优惠政策,进行技术、资金等援助。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创制文字,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4、战略:进行西部大开发,修建青藏铁路。意义: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的经济发展。
问题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十三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背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553年,葡萄牙占领澳门。
二、一国两制(制度与理论创新)
1、提出者:邓小平2、含义:在祖国统一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最先为台湾问题提出,最先应用于香港)
3、作用:“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三、香港、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人物撒切尔夫人)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 港、澳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解决台湾问题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四、回归的原因:1、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3、中华民族人民努力4、港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历史: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1624-1662年荷兰占据台湾,后被郑成功收复;康熙时收回,设立台湾府;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1949年,国民党败逃至台湾。
二.对台基本方针 1、建国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推动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探亲,意义: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
2、1992年,九二共识,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意义:海峡两岸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4、1993年“汪辜会谈”
5、2005,胡锦涛会见连战,重申九二共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重要发展。
6、2015年习近平会见马英九,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的一页。
7、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改善的原因: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②中美关系改善③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三、日益密切的交往:两岸“三通”,大陆居民赴台旅游。
四、总结
1、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利于台湾统一的因素:①一国两制提出;②中国国力增强;③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④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阻碍台湾统一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港澳台问题的认识:①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要坚决反对分裂势力,为统一而努力③落后就要挨打,实力强大才能维护统一。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十四课、国防建设:钢铁长城
一、陆军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多兵种。
二、海军1、建立: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②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①发展:70年代发展多型舰艇:1971年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②90年代以后发展特点:现代化,多兵种,活动范围扩大,出现航母:辽宁号
为何旧中国有海无防,新中国能保卫海疆:旧中国国力衰弱,统治腐朽。新中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战斗力强。
三、空军1、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参加抗美援朝,战绩辉煌(蒋道平)。2、发展:从国外购买到国产仿制(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到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歼20)
海陆空军发展的共同特点:多兵种,现代化,走了一条国外购买、国产仿制、自行研制的过程。
四、导弹部队: 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2015年,改名为火箭军。
任务:担任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核反击常规导弹精确打击等任务。
五、新时代强军之路
表现:1、2014年古田会议,政治建军。
2、2016年,成立五大战区。3、组建五大军种:海、陆、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4、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意义: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六、国防建设的意义/为何建设国防:国防是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重要力量,是维护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七、如何建设国防: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实力,培养科技人才
八、国防与科技的关系:科技进步是国防发展的关键,国防强大是科技发展的保障。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近代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的屈辱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建国后的外交形势:①友好:建国后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我国经济恢复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敌对:美国等对我国进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三、50年代外交成就:1、建国后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作用:为经济恢复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
2、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国同印度、缅甸会谈时确认。
(5)意义:在国际上影响深远,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国际地位。
4、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特点、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同”:被殖民的遭遇,面临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异”: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不同。
(5)作用: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总结:50年代去的外交成就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周恩来等外交家的努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的外交策略
四、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成就一: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2)恢复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的衰落。(3)意义:是我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成就二:中美建交。原因:①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②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霸权衰落③中美牵制苏联的共同需求
过程:(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意义:①中美关系正常化②推动了中日建交,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成就三: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影响: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70年代中国出现建交高潮原因:①国力增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四、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1、布局措施:①推动大国关系发展②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大国担当,大国责任。③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2、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3、外交成就: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G20峰会,金砖国家会议,2001年加入WTO等。(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4、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
六、总结
1、周恩来的外交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2、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特点:既有对立又有合作,但友好合作是主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世界形势、个人努力。
4、怎样处理国际关系: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发挥联合国维护和平的作用。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一、军事——两弹:核弹和导弹
(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胁。
(二)表现: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意义:①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②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邓稼先:领导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被称为“两弹元勋”。
二、航天成就
成就:1、一星: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的国家)。
2、1999年,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3、2003年,发射“神舟五号”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
4、2008年,神舟七号深入太空,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意义:航天成就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促进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
总结:两弹一星研究成功的原因:①综合国力增强、科技进步②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③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努力
三、生物领域
1、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意义:①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2、屠呦呦发现了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意义:是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总结:1、科学家的精神:无私奉献,热爱祖国、勇于创新。
2、如何发展科技: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培养科技人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3、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政府政策(如863计划等),科学家努力,经济发展水平。
3、科技的作用: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如汽车飞机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弊:科技也能带来危害,如汽车带来了环境污染,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犯罪。
四、文化事业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用: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如《茶馆》《红岩》等。
3、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材料研读: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我们的文化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丰富的革命文化,这是正确的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 1、布票,色彩样式单一→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 食:食物匮乏、基本温饱→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
• 住:简陋、拥挤→面积扩大、装修,环境好。
• 行: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公路、航线、私家车。作用:①便利了人们的出行,②促进了商品流通。
• 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勤俭节约。
• 2、交通发展:201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世界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成为民航大国。
• 3、通讯:电信网络规模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越来越高。
• 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是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消极——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良信息传递等问题。
•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①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②科技进步③政府关注民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5、票证出现原因:①建国后经济发展落后,商品匮乏;②计划经济。
6、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整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