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与考点梳理整理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化学的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最新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最新,欢迎查阅!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与考点梳理整理模板 1

温度计

干冰

二氧化碳固体

CO2

人工降雨,致冷剂

H2O

最常见溶剂

双氧水

过氧化氢

H2O2

消毒剂

铁锈

氧化铁

Fe2O3

 

生石灰

氧化钙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与考点梳理整理模板 2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一氧化碳燃烧:2.甲烷燃烧

3.酒精燃烧:4.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5.过氧化氢分解:6.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7.生石灰溶于水: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9.镁燃烧:1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1.氢气还原氧化铜12.镁还原氧化铜

13.碳充分燃烧:14.木炭还原氧化铜:

15.焦炭还原氧化铁:

1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2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2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2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24.锌和稀盐酸25.铁和稀盐酸

2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5、(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6、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6、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7、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

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与考点梳理整理模板 3

(一)观

观即观察。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是觉着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实不然,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lt;<<返回目录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与考点梳理整理模板 4

  知识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

  (1)不能用物理变化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如2g水加热变成2g水,不能用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

  (2)注意“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

  (3)此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它方面的守恒;

  (4)正确理解“参加”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或者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要计算在内。

  知识点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化学变化反应前后

  五个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

  反应物和生产物总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知识点三: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意义:

  表达的意义有哪些?

  (1)表示反应物是C和O2;

  (2)表示生成物是CO2;

  (3)表示反应条件是点燃;

  (4)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

  (5)各物质的粒子数量比=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6)气体反应物与气体生产物的体积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读法:

  1.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

  2.微观:每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1 个二氧化碳分子;

  3.质量:每 12 份质量的碳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 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各种符号的读法:

  “+”读作“和”或“跟”,“===”读作“反应生成”。

  知识点四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翻译:正确书写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注意左反应右生成);

  2.配平: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一般为整数);

  3.标注:

  ①注明反应发生的外加条件(如加热、点燃、催化剂、高温、通电等);

  ②用等号把反应物与生成物连接起来;

  ③生成物中不同于反应物状态的气体和沉淀要用“↑”和“↓”标明。

  知识点五: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1.分数配平法

  特征是:有单质参加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万能配平法”,即先将化学方程式中“单质外”元素原子配平,最后再添加适当分数配平“单质”元素原子。

  2.观察法

  步骤有:(1)通过观察,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出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量数。

  (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系数再找出其它化学式的计量数。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配平方法,也是其它配平方法的基础。多用于“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类型方程式的配平和最后的检查。

  3.最小公倍数法

  方法是: 找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变化较大的元素;求该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该最小公倍数除以各自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值就是对应物质的计量数。

  4.定“1”法

  思路是:从组成或原子数较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令其计量数为“1”;推求其它化学式计量数。某些方面类似“分数配平法”

  5.奇偶配平法

  方法是:某元素在式子里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各端的原子总数是一奇一偶。选定该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先把奇数变为最小的偶数(即乘以2),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计量数。

  6.待定系数法(又叫万能配平法)

  原理是:化学反应前后“二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对于比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可采用此法,做法是先在各化学式前加上字母计量数,再根据守恒列出等量关系即方程组,最后解方程得到解(将某一字母当作常数)。

  当然,此万能配平法并非是“万能之法”,也有不全之处(待定系数数多出元素种类2各以上时,此法很不灵巧!!),一定要慎用---好学好懂好列,但方程组不好解。

  总之,学无定法,贵在得法。鉴于初中化学的知识特点,可加强前二或三法的应用,其他配平方法可作为选修内容来理解。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与考点梳理整理模板 5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由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推断其性质。下面根据考纲,总结知识点。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考纲要求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3、熟悉1~20号元素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K、Ca。

  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5、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3、碱金属与卤族元素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Na、K、Rb、Cs、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Cl、Br、I、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Ⅱ)同主族比较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Ⅲ)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第三节 化学键

  1、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3、其他概念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共价键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或“x”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以过氧化氢与过氧化钠为例,

TAG标签: 化学 重难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与考点梳理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化学的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最新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最新,欢迎查阅!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