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化学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记住一些必考的内容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快速有效的手段,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模板 1

第一、初三同学需要注意时间观念

有些同学总认为中考还有一段距离,处于懒散的状态。其实初三的时间非常紧张,新课程学习、体育、理化生实验考试、中考等等一系列考试占据着同学们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校都会在寒假之前结束新课程的学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知道初三能利用的有效时间真的很短。所以初三同学要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第二、对新增科目适应性较差

进入初三,新增加了化学科目,初次接触化学,化学符号、化学公式等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多,对于化学的学习力不从心,感觉不那么容易学习。其次,物理也是一个新的学科。因为物理是分块的。力热声光电五个部分。是独立的。尤其是力电两块,相对于其他来说,它们需学得更深,而独立性更强。所以初三的物理也将面临一个全新的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同学们快速调整自己,应对好新的学科及知识。

第三、学校会分层教学,不小心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

初三阶段分层教学明显,为了能够保证升学率和名校率,一般老师课程进度、三轮复习安排以及关注重点对象都会针对班级前15名以上学员,其它学员若跟不上老师进度并被老师忽视,就会造成越学越差,丧失学习动力和学习方向。

第四、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率不高

初三阶段对学习效率、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知识体系梳理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因为自身原因没有掌握相关技巧和方法,冲刺阶段进步缓慢或者倒退,造成后期苦学无效,不能考入理想学校。

第五、知识漏洞多,偏科弱科现象严重

中考竞争激烈,它不同与以往的考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高,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每年名校都会有很大的竞争,同时分数线要求也很高。但是,有很多同学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基础知识不扎实,偏科弱科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学科出现大量漏洞,在此,也提醒广大家长和学子,在竞争激烈的中考中,学科一定要均衡发展,整体提升,才能上一所好的名校。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模板 2

一、时间安排

2008年1月2日——2008年1月25日

二、复习内容

1、1月2日——1月6日 第三单元:溶液

1月2日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月3日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2、1月7日——1月13日 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

1月7日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1月9日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1月10日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3、1月14日——1月20日 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1月14日 第四节 元素

1月16日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1月17日 第二节 化学之旅

4、1月21日——1月25日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综合训练

1月21日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1月23日 综合训练

1月24日 综合训练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化学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形成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快速准确地存储、检索、抽取、优化、组合,力求扎实系统,做到知识点不遗漏。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缩小落后面,起码做到不放弃他们。

2、精心选题,关注社会生活实际,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着实际背景的化学应用性试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审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启迪他们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3、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尽量一题多变,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思维方法”。通过讲解过程与方法带动知识点的复习。 在复习做题目时,要精练。书写答案时,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表现方式,不要匆匆忙忙做大量的题目,书写不规范,养成不良习惯。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模板 3

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金属+酸→盐+H2↑中

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4.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3)CO32-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4)铵盐(NH4+)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5.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6.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7.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8.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9.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10.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1)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2)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3)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4)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

(5)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6)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7)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8)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9)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10)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11)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12)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近”。

11.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1)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2)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H2O)

(3)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12.实验中的规律

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3.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2/3。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45°角。

(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1/3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5)用蒸发皿盛装液体时,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

(6)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7)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8)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1/3处。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模板 4

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 (通电条件下)

2.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紫色变为黑色、生成使带火星木 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氧气)

3.加热氧化汞:2HgO?2Hg+O2↑

4.碳酸不稳定分解:H2CO3==H2O+CO2↑

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有少量的二氧化锰添加):2H2O2==2H2O+O2↑

6.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 + 3O2↑(生成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室制备氧气)

7.2HgO?2Hg+O2↑ (红色变为银白色、生成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拉瓦锡实验)

8.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CaCO3=CaO+CO2↑

9.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0+CO2↑(白色固体消失、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碳酸氢铵长期暴露空气中会消失)

10.Ca(HCO3)2 ?CaCO3↓+H2O+CO2↑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水垢形成.钟乳石的形成 )

11.2NaHCO3?Na2CO3+H2O+CO2↑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1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Cu2(OH)2(CO3)?2CuO+H20+CO2(绿色变黑色、试管壁有液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铜绿加热)

13.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CuSO4+5H2O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模板 5

一、中考目标:力争中考化学科A率海口市第一名。

二、方法措施:

1、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注意对化学实验的复习。

2、备课要抓准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把握课堂。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4、精讲巧练,跟踪检查。

5、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辅导课,加强培优辅差的针对性和实效。

6、加强反思,每上完一节课,要从中找出成功的、不成功的地方。

7、针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答题技巧、审题和应考能力。

8、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轻装上阵。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结束新课(大约两周时间)

2、第一轮复习(大约六周时间)采用的方式是按章节顺序进行,以《达标指导》为依托,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章节的知识内容,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教材"放大",将教材中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完成课本上所有知识内容的复习。

3、第二轮复习(大约四周时间)专题复习是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把知识点分为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通过专题复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通过对本专题中的重要考点进行归纳讲解,以及学习指导等方面的点拨,并剖析适当数量的与生活、社会、环保、科技等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例题和专题训练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4、第三轮复习(约2周半时间)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阶段及回归课本):这一阶段是中考的冲剌阶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感,因此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摸拟训练,有针对性地把历年中考的热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有效训练,最后回归课本。

5、在最后阶段(约考前两周),主要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化学复习计划大全四

一.复习目标:

1.复习和巩固 1—6章所学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通过落实知识点,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使他们在新的水 平上理解和加深学过的知识。

3.通过复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概 括能力、探究综合能力。

4.拓展已学的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

5.根据实验教材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探究式”题型的一般解题思路,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切入点。

6.通过复习,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成绩都有普遍提高。

二.复习时间:

18周结束新课,19周----20周为复习时间,共7节课。

三.课时及复习学案安排:

第一单元 第一、二章 1课时 复习学案 z

第二单元 第三、四章 1课时 复习学案 z

第三单元 第五章 1课时 复习学案 z

第四单元 第六章 1课时 复习学案 z

第五单元化学实验及实验探究 1课时 练习题 z

第六单元综合练习 2课时 练习题 z

四.复习措施:

为了提高优秀率,要对不通层次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这个时间里,要对他们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为了提高及格率,要有选择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对于很差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在原有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成绩都有所提高。

TAG标签: 化学 知识点

最新中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模板_精选范文网

记住一些必考的内容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快速有效的手段,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记住这些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