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历史

初三历史知识点与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整理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历史知识点与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整理总结 1

初三历史知识点与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整理总结 2

1、公元前4300年,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文明是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2、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法典旨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3、古埃及兴起于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国家的统治者是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坟墓,因形似汉字“金”字而得名;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在它不远处矗立着狮身人面雕像斯芬克斯。金字塔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象征着古代埃及的高度文明。

4、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典型代表是公元前2300年出现的哈拉帕文化。

5、公元前2000-前1600年,雅利安人建立了新的国家,并确立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即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即武士,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多为非雅利安人。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不同等级间的自由流动,严重束缚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

6、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世人乔达摩?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佛教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古中国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7、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

8、在希腊众多的城邦之中,雅典以其经济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而更令雅典人引以为豪的则是他们的民主政治。

9、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除十将军的职位外,雅典各级官职,经由抽签的方式向所有公民开放。由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甚至为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10、雅典的民主也有局限性。广大妇女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权利,奴隶毫无疑问也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雅典的民主政治依然是古代社会的一个光辉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11、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春天率领希腊联军东征,灭亡了领土范围包括埃及和巴比伦在内的波斯帝国,一直进军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12、亚历山大的东征使东方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明与东方诸文明的交流和融汇,具有划时代意义。

13、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大型建筑的重要代表,是雅典卫城现存规模的古建筑,至今仍然是雅典市的地标与旅游胜地。

初三历史知识点与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整理总结 3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③两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刘秀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⑦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⑧元朝设置大司农司,颁布《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⑨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⑩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过度的开发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初三历史知识点与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整理总结 4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初三历史知识点与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整理总结 5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人物

国籍

荣誉

成果

爱迪生

美国

发明大王

发明诸多家电(白炽灯泡等),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卡尔·本茨

德国

汽车之父

发明内燃机汽车

亨利·福特

美国

汽车大王

首次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

莱特兄弟

美国

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奥托

德国

 

煤气内燃机

戴姆勒

德国

 

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狄塞尔

德国

 

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德):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荷):《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初三历史知识点与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整理总结_精选范文网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初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希波战争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