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7

地理知识有三大模块,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具有偏文科、内容繁杂的特点,学习难度大,需引起学生的重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文地理学习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1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2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1.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

②看清图例

③注意细节

④联系实际

2.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②图文转换

3.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有“图”,“心”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3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地理事物也不例外。这些地理事物的变化,由于其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过于枯燥,所以学生不易理解。但是如果能够找到一两个突破点的话,也许情势大为好转,问题就此明朗。那么什么才算是突破点呢?我们试着去寻找。综观地理事物的变化,大多数有规律可循。如果将这种变化的过程分成无数个片断,总有一两个片断是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的,抓住这一两个片断作为突破点,由此入手去剖析出整个变化的脉络体系,有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而当事物处在极值(即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位置时,比较特殊,可以考虑作为突破点。试举几个例子。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例:说出太阳直射点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

分析: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南移到最南位置时(12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北移。当北移到最北位置时(6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南移。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北移。所以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应当是从6月1日到6月22日往北移;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1月1日往北移。

参考极值: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南位置,开始北移;6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北位置,开始南移。

二、昼夜长短差异的变化

①若从时间上考虑:

例:说出元旦、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等节日中昼夜长短差异最小的是哪个,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哪个。

分析:春分、秋分日昼长、夜长均为12小时,昼夜长短差异为0,所以越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异越小,而冬至、夏至日分别为昼最短、夜最长和昼最长、夜最短的两天,昼夜长短差异为所有日期中的最大,所以越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异也越大,以上六个节日对应的日期分别是1月1日、5月1日、6月1日、8月1日、10月1日、9月10日,其中10月1日最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昼夜长短差异也就最小,而1月1日最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昼夜长短差异也就最大。

参考极值:3月21日或9月23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小;6月22日或12月22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大。

②若从地点上考虑:

例:说出夏至日哈尔滨、北京、上海、海口四城市中昼夜长短差异最小的是哪个,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哪个。

分析:赤道上全年始终昼夜均为12小时,昼夜长短差异为0,夏至日,除了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均为24小时外,其余地区越接近赤道,该地区的昼夜长短差异也越小。从纬度位置考虑,哈尔滨离赤道最远,昼夜长短差异最大;而海口离赤道最近,昼夜长短差异最小。

参考极值:赤道上昼夜长短差异最小。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4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5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5篇_精选范文网

地理知识有三大模块,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具有偏文科、内容繁杂的特点,学习难度大,需引起学生的重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文地理学习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人文地理学习方法 人文地理的研究目标是把握人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