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六单元经典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了19 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六单元经典大全 1

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七世纪中期 仿效中国隋唐制度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仿效欧美

(一)背景:幕府统治危机: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受到了落后封建制度的阻碍。

2.民族危机:1853年,美国叩关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

3.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统治。

(二)明治政府的建立和幕府统治的结束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建立了倒幕武装。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摧毁幕府统治(封建政权)。

(三)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

2.经济上,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②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军事上,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

4.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①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四)影响

1.积极:①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①保留了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临国进行侵略扩张。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亚洲经济强国

(一)原因: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②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3.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积极对外扩张。

(一)原因: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

2.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更需要国外市场;

3.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因而更多地采用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大陆政策”及其表现

1.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吞并朝鲜:1910年

3.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一战前后的日本

(一)一战中

1.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对中国的侵略,强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二)一战后

1.一战壮大了日本的实力,使日本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

2.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在一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结果: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

3.在(华盛顿会议)会外,中日签订有关山东问题的条约,日本归还山东主权。(胶济铁路赎回)①中国的坚持斗争;②英、美的压力。

4.日美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激烈争夺,通过华盛顿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①《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②《四国条约》,拆散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

③《五国海军条约》,日本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背景

1.经济危机打击严重。

2.阶级矛盾尖锐。

(二)过程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点是以军部为核心。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

2.1936年2月26日,“二二六”兵变,大大加强军部势力。

3.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战

(一)太平洋战争

1.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二)日本投降

1.加速或敦促日本投降的文件:

①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

②1945年《雅尔塔会议》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③1945年夏天,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 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3.原因:①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③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

二战后的日本

(一)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1.领土:美军以“盟军 ”名义单独占领日本。(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 ,1951年,结束对日占领。)

2.战犯:①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东京审判。

3.政治体制:保留天皇制。

(二)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

①战后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技;

④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⑤美国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订货,刺激了经济发展。

2.表现:

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后,经济稳步增长。(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影响:

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②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③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两极格局结束以来的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六单元经典大全 2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目录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注意每个内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记忆)

1

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2

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造法度,雍容华贵

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木刻版画、年画等

7、民间绘画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

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六单元经典大全 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六单元经典大全 4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男耕女织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六单元经典大全 5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六单元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了19 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二历史西方国家知识点:英国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