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与历史学习的几个技巧精选总结
相关文章
好多同学,往往困惑的是,我学习了,但效果却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至于这原因,无外乎上面那两点:勤奋与方法。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与历史学习的几个技巧精选总结 1
时间线索: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9C五六十年代洋务派“中体西用” ;
早期维新思想 →19C90N:维新思想 →1905年:孙中山“三民主义” →1915年: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918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4年:新三民主义 →1925年:毛泽东思想→20C80N: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科学发展观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3
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4
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5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直接原因)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励各种学术发展与新思想的产生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陈独秀《敬告青年》;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打倒孔家店”、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不足:全面清算过于偏激,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绉议》
d. 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如平民教育演讲团,白话小说和散文大量涌现,文学新形式。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6
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1894年,创立兴中会[团体];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政党])
2、思想渊源:
经济:单税社会主义,《资本论》;
政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同思想;
科学:进化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5、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4、新三民主义是目的,三大政策是手段。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四)评价: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7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特点: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精髓是”实事求是”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五)毛泽东的个人错误
晚年犯有严重错误: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
②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度
③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错误发动了1966-1976年事件
【辨析】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集体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错误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一部分,不同于毛泽东思想。
8
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1966-1976年事件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
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9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四)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
(一)形成过程:
1、2003.7 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2003.10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二)主要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历史意义
1、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义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绿色”GDP”的理念深入人心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与历史学习的几个技巧精选总结 2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与历史学习的几个技巧精选总结 3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与历史学习的几个技巧精选总结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 民间多为旧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改变: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 中国近现代 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的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与历史学习的几个技巧精选总结 5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 ◆ ◆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2)内容
①《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
①经孔子整理编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概况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2)特点
(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3)价值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特点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地位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不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2)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3)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诗人及代表作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盛唐诗人及代表作:
边塞诗:高 适 《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中唐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晚唐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 ◆ ◆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含义
它是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句子长短不一,更便于抒发感情,这就是词。
(2)产生背景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主要派别及
(3)代表人物
婉约派:(内容单调,细腻柔弱,情绪婉约)
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
豪放派:(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陆游(南宋)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
(1)含义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2)发展阶段及特点(散曲)
兴起:宋代
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繁荣:元代
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代前期)
(3)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 ◆ ◆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 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①数量繁多;②体裁多样;③表现手法丰富;④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 朝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 朝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清 朝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与历史学习的几个技巧精选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