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参考模板
相关文章
高二时期的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在班级或年级里你应该达到或者超过什么水平,以及你在高中毕业时将要达到什么水平,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考上什么类型的大学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学年历史的必修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参考模板 1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参考模板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宗主控制人口.逃避赋役。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
措施及作用
前期(冯太后改制)
(1)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3)设立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入
后期孝文帝汉化
(1)迁都洛阳。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影响
(1)经济: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参考模板 3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参考模板 4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8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参考模板 5
一、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参考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