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教学反思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总结 1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资料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资料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我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资料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能够提出教材资料的纲要信号,也能够利用先行组织者,还能够指导学生自我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资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构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资料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进取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2认真组织、全员参与3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4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构成完整体系5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经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能够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研究,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此刻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仅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当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资料,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总结 2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2

为此,笔者给了学生一个课题《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渠道,收集史料,体现了获取信息的开放性与多元性;通过对史料的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将论证结果制成网页、PownPoint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努力,围绕着将军的东北易职、西安事变、囚禁生涯、兴趣爱好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将军的人格魅力。    例学生在介绍将军的东北易职后引用了将军的一段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解释:“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在是效法某先进国家的做法,某国起初也是军阀操权,妨碍中央统治,国家因此极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权于中央,立志富国。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的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真正统一。”之后点明东北易帜标志着中国的统一,结束了辛亥革命以来,北洋军阀统治长达17年之久的政治混乱局面。    又如提到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时,既列举了事变前将军的请缨抗战书史料,又摘录了事后1992年将军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言论。    1、“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拼此一腔热血,洒向疆场,为个人尽一只前衍,为国家尽一份天职``````”选自《张学良的请缨抗敌书》    2、关于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张学良将军说: “那时我不想与共产党军队作战 “为什么中国人之间要流血呢?“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对方是谁,我愿意抛弃自己的权力和生命,进行抵制,这就是我的本性”。  将军说,他是反对内战的。“当时部队(东北军)内比较强烈的愿望是回家乡“他们要同日本人打,不愿同共产党作战而失掉力量,想保存力量同日本人作战”。    最后学生提到时光如水,张学良是在三十六岁的英年被幽禁的,在经历了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囹圄之灾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帅,而今已届望九之年,那么对于当初的抉择将军是否后悔呢?学生又列举了许多的史料:    1、1980年10月10日,张学良登上金门岛,极目尽情地眺望祖国大陆。这是张学良到台湾后,第一次眼见大陆土地。张学良参观金门后,在写给亲友的信中,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思乡诗﹕“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张学良恢复自由时年已九旬了,但仍关心国家统一,经常在各种场合谈自己对国家统一的原则看法。    譬如,1990年6月4日,他对去美国探望他的老部下吕正操将军说﹕“我看,大陆和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和大陆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时间问题。”还表示﹕“我是个爱国狂,如果有来生,我还是要做张学良。”        1991年9月18日,他对台湾记者郑重地表示﹕“我主张国家统一富强。”又如,1991年12月15日,他对香港记者说﹕“我从来都是主张中国统一的,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    1992年9月10日,他对内地记者说﹕“我看时机到了就一定会统一。国家当然会统一。历史上我是从来都赞成统一的一个人。”    另外,学生为了生动、立体的介绍将军,还收集了将军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将军一生最钟爱的中国兰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将军的风采,总之,通过这一自主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利用史料对将军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更加敬佩将军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实施成效    将史料引进课堂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更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首先,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自主搜寻史料,探索、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增强了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该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不断地引起理解、认知、发现和表现的欲望,真正实现了课堂重心的转移,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探究、建构知识。    其次,学生开始体会到如何根据需要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搜索、软件操作等为学习目的服务,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去领会和掌握,并真正成为改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    总之,通过这一实践,串联了中国近代史中的若干重大事件,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把史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求真的史学意识,训练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通过这一举措,首先可以延伸扩展课本知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刻程度,营造出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求导。学习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削弱学科学习的要求,而是深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总结 3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_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三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四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总结 4

首先,这两次鸦片战争,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 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谓战争的导火 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 ,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否。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因为它们早已选中 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 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 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内: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 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浦条约》。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英勇牺牲。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调停”。当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逃 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与此相对照的是,南海、番禺 两县几万人民成立团练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大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 送饼送面。      我们再分析一下战争的性质、结局、战败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指出的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而中国都是战败国。正义之师折旗 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 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成民族 的奇耻大辱。      那么,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又如何呢?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列强通过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巨大权益:中国领土丧失,中国主权遭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倾销中国市 场,中国经济遭到扼杀。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 化。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外,还增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被迫肩负 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历史教学反思(三)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总结 5

《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1

历史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讲求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历史。因此史料的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史料引进课堂,也是改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

过程体验

1、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实施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可穿插史料的地方很多,最简单的如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补充说明,以便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全方位的了解。而穿插补充的史料既可以是文字史料的转述、图片,也可以是一些音像资料,可视具体情形而定。在这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结合章节教学目标,提供史料,,以史料和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史料体验历史情景,解释历史现象,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双主体”的功能。这样,就可以从中学历史教育的本质出发,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历史阐释能力为目标,渗透着求真的史学意识——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历史。

比如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战爆发以后,教材中只是提到“英美不能不感到中国的抗战对日本的南进是有力的牵制对中国的援助才渐渐积极起来。”而对于如何牵制日军、英美等国对中国抗战究竟持何态度,却没有涉及。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教师可以补充如下史料: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牵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锥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阅读了这些材料后,学生的视野随之拓宽,结合问题展开联想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完成思维的迁移和融合,能够释疑,并且自行归纳出如下的结论:

1、 由于中国的抗战,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2、 如果中国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将使整个世界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3、 英美认识到中国抗战的巨大作用,企图借中国力量遏制日本,于是积极开展援华作战。

4、 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舆论的首肯,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在经过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过程之后,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

2、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探索: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的发展和普及,得以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它也使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乃至教学思想发生变革。那么,能否变换一种角度,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史料,经过筛选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借助史料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通过独立思考去主动选择和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效率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因为学生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他们的头脑并非象原料场那样,给什么装什么,给多少装多少。而是一个加工厂,要经过自己自觉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所以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自觉运动的过程。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就要求对各种事物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甚至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和结果,会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和观点。?

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一的缺陷,如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等。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历史教学反思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教学反思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教学反思(一)《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教学反思1历史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讲求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历史。因此史料的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史料引进课堂,也是改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过程体验1、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实施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可穿插史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